視頻加載中...
最近,媒體圈里頻傳資深媒體人離職消息,從南方都市報總經理陳朝華到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再到FT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這些集中爆發的新聞在新聞圈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更有甚者借題發揮,將《南方報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內刊)的一組離職人員統計數字拿來說事兒,作為這一輪媒體人離職潮的佐證。 然而回望新媒體興盛以來媒體人幾次大的離職潮,任何一次離職潮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特征和深刻背景,每一次離職潮過后又會出現一些新的機會和新的氣象,周而復始不斷推動一個行業的發展進步。 媒體人離職潮1.0時代發生在2000年左右,一批新聞業務過硬,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優秀媒體采編人才加入互聯網新媒體,大多發生在以新浪等為代表的門戶網站興起之后短暫的一年左右時間里。 雖然那個時候這些門戶網站依然需要轉載傳統媒體的內容,傳統媒體依然處于相對強勢地位,但是一些嗅到新機會的從業者早早接觸到互聯網新媒體,并開始嘗試性加入其中,擔當起與傳統媒體溝通的紐帶,同時在新聞把關方面發揮作用,一般是以副總編輯以及新聞總監等身份加入。 隨著業務發展壯大,這些早期進入門戶網站以采編出身為主的媒體人,逐漸成為門戶網站內容部門的核心負責人,并且在后續的時間里,繼續從傳統媒體中吸納一批又一批優秀媒體人。 隨著門戶網站發展的日趨穩定,一批早期進入互聯網門戶網站的內容高管,經過互聯網公司技術、產品、運營業務的洗禮,紛紛走出去創業,包括網易幫、搜狐幫等群體,大多是第一批進入門戶網站的傳統媒體人,而留下的核心崗位,特別是內容部門總監以上職位,幾乎都是后續幾批招入的傳統媒體人。 媒體人離職潮2.0時代,一些采編出身的,較“活”的媒體從業者,以及一批較有商業頭腦的廣告業務員,擁有與企業主的良好關系,紛紛離職興辦自己的公關公司、廣告公司,也有的加入了一些大企業和公關公司,大多從事品牌以及公關業務,其核心優勢在于與傳統媒體業務體系的良好關系,能夠將資源人脈的價值發揮到最大。當然也不乏一些人利用體制外的身份,與體制內部曾經的同事進行一些對縫兒的生意。 媒體人離職潮3.0時代,一些具有一定積累,并且在傳統媒體內部經歷了互聯網新媒體的沖擊后,收獲了不少的新思維和新理念的媒體人,紛紛向甲方企業流動,而此時的傳統媒體人到一個新的企業之中,已經不再從事過往的單一品牌傳播和公關類工作,而是擴展到諸如市場、運營、銷售、戰略、新媒體、電商等多個領域的具體工作。這些崗位雖然對媒體人過往的媒體從業經驗有所依賴,但是綜合素養決定了他們的不同職業方向;同期離職的另外一批人主要是進行獨立創業,圍繞新媒體以及文化創意產業進行自主創業,真正投身到商海之中。 當下正在發生的幾乎是后3.0時代的離職潮。一些對于互聯網社群概念有較深刻理解的傳統媒體人,通過媒體從業積累下來的人脈資源,以及較強的社會資源聚合能力,開始通過線上產品、線下活動等多種方式手段,諸如私董會、創業新媒體、線下O2O沙龍、投融資服務等,來實現社群圈子的打造和經營。他們將曾經媒體人身份積累的資源價值最大限度地變現,而對于所謂的商業模式的直接追逐并不那么強烈。 綜合幾次階段性和標志性的媒體人離職潮,雖然每個時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呈現的特征都有當時環境的個性化特征。傳統媒體曾經戴在頭上的諸多光環,以及這個職業的社會優越性的客觀存在,使得傳統媒體人的流動被關注得相對較多。傳統媒體需要阻止這樣的離職潮繼續下去,頂住互聯網的沖擊,成功轉型。(欒春暉 作者為南都報系運營中心副總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