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海水稻”報道是怎樣煉成的? 提要:和采訪對象交朋友,幫他排憂解難,才能拿到最鮮活的新聞素材。好的新聞題材,就像山里的草藥一樣,要想藥效最好,就不能過早采摘,而要耐心等待良機,報道題材的“時效性”并不是越快越好……本文作者在對“海水稻”的報道中,總結感悟出多個方面。 關鍵詞:海水稻 報道經驗 采寫體會 □ 文/張永幸 海水也能種稻谷嗎?能!10月19日,我采寫的消息《海水稻 湛江“造”》在《湛江日報》見報后,“湛江用海水種出水稻”這條新聞,被100多家國內紙媒轉載,各大主流門戶網站置頂頭條,新華社、廣東衛視等媒體記者聞訊到湛江深入采訪,“海水稻”不僅成了微博微信、網絡搜索熱詞,還被列入百度詞條…… 4天后,《湛江日報》推出一篇通訊《風吹稻花香兩岸,誓把海洋變糧倉》,對陳日勝“28年育種海水稻,矢志攻破鹽堿地種稻的世界性難題”進行深度報道,再次引起各界關注。 那么,“海水稻”報道是怎樣煉成的呢?報道中的故事和細節,是怎么采訪到的呢? 一年前,海水稻“浮出水面” 我是怎么認識陳日勝并跟蹤采訪一年的?事情從2013年12月說起,當時,上海《新民周刊》記者趙進一率先對陳日勝及其海水稻進行了報道。我以關鍵詞“湛江”進行微博搜索時,無意中發現這一報道的鏈接,陳日勝是湛江遂溪人,于是我撥通遂溪縣新聞秘書電話,請求協助找到他的聯系方式。 很快,我聯系上了陳日勝。但他正在北京辦事,短期內無法見面采訪,但他提到一件事:幾月前,他放在廉江某倉庫里的12袋海水稻種被盜。 為此,我承諾幫他解決,幾天內多次致電受理案件的當地派出所詢問,并說明稻種的價值。所領導獲悉后,加派警力偵查,但最終還是沒能破案。整個過程,我都向陳日勝“報告”,盡管最終沒找回稻種,但我們成為了朋友。 12月底,陳日勝回到湛江,講起接受《新民周刊》采訪始末:10月初他的稻種被盜,這是耐鹽堿海水稻的良種,更是他培育20多年的心血,因為擔心被別人盜去種植,然后聲稱發現新品種,他不得不主動聯系《新民周刊》記者趙進一接受采訪。 此前,陳日勝的海水稻一直不為外界所知。2011年,因為多年投入海水稻、資金短缺,他將收藏的奇石拿上北京賣,隨身帶了一本農村合作社報告,其中提到的“海水稻”被一名奇石愛好者看到,他告訴了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教授周長林。 周教授獲悉后,邀請陳日勝出席研究院的會議,并現場講述海水稻。與會者聽到海水稻可以種在鹽堿地里、靠海水灌溉、長得比人還高后,都表示不可置信。 當時,《新民周刊》記者趙進一恰好在場,會后他找到陳日勝表達采訪意愿。此后3年,盡管他一直致電,但陳日勝出于保密考慮,婉拒對方到湛江采訪,直到海水稻種被盜。 歷時近一年的追蹤采訪 《新民周刊》2013年底的報道,導語先聲奪人:一個種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鹽堿地里,用海水種水稻。然而,報道并未引起轟動。 究其原因,該報道是采風的形式,消息源單一,缺乏專家“認證”,“海水種出水稻”傳播力有限——只有等到國家級水稻專家考察認證,才能讓海水稻的報道有更大的影響力。 為全面了解海水稻,今年3月3日,我坐著陳日勝開的皮卡,到了廉江營仔下洋村的海水稻種植基地,當時那里還是野草叢生的鹽堿地,水牛打滾過的水洼里殘留著銹紅色的水,用手指蘸一下水嘗一口,又咸又澀!“這種死水還能種出水稻?”我質疑,“過幾個月,再帶你過來!”陳日勝說。 8月23日,我來到下洋村故地重游,5個月前的“死水”里,已是一片綠油油的海水稻;一望無垠的稻田,兩年前還是毫無生機的鹽堿地!當時正值退潮,一個農民還說,漲潮時海水稻被淹至頂部,三四個小時都沒事,退潮后長勢更旺。 我還去到遂溪虎頭坡,陳日勝的老家,了解到一個月前2名美國專家前來考察,3小時拍攝海水灌溉的過程;放在陳日勝家里的5罐泥土,是他在全國鹽堿地試種海水稻的見證。 陳日勝還透露,9月份將有農業部專家來湛江考察海水稻,袁隆平也有可能過來! “國家級認證”成就海水稻報道 考察一再延期,最終敲定在10月18日。 因事務繁忙,袁隆平沒有到場,而是委派助手、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赴湛考察;中科院院士、著名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謝華安也來了。 兩位國家級水稻專家到場,這場“農業部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專家組認定,能讓外界確信海水稻長在鹽堿地里,靠海水灌溉,那無疑是一條爆炸性的新聞!見報后的強烈反響,證明了我這種預判是準確的。 專家組首先來到海水稻發源地——遂溪虎頭坡燕巢村。我一路緊隨謝院士,留意他的言行。他站在田埂上,捧起稻穗仔細打量,發現谷粒上帶著長長的芒刺后,說了一句“果然是野的”,這表明他初步認定海水稻的野生屬性。考察會上,他作為考察組組長,最終拍板通過認定海水稻價值的評議。 考察會上,我全程錄音,包括馬國輝表態支持海水稻國家立項,謝院士肯定海水稻價值和稻種不能傳到國外的言論。同時,我向主辦方索取到“海水稻項目介紹”上百頁的資料,對海水稻發現過程、發展進展和未來計劃有了全面把握,對今年成立的海稻國際公司有了初步了解。 18日晚上,我精心寫出1000字內的消息《海水稻,湛江“造”》,并配合夜班編輯反復修改稿件,一直持續到深夜24點。 消息出來后,緊接著推出通訊。因為題材重大,報社四大部門緊密配合:21日,視覺中心派出攝影記者,跟隨陳日勝到廉江拍攝,拍到海水稻比人高的震撼照片;采訪中心在初稿基礎上,安排補充采訪,使架構更嚴密;22日下午,要聞中心與產經中心協調,將廣告騰到其他版面,預留出兩個整版做跨版報道;22日晚,要聞中心安排資深美編設計版面,值班主任、責編和我輪流改稿,將通訊精簡到3800字內,奮戰到23日凌晨2時,版面才簽印。 23日8時許,通訊《風吹稻花香兩岸,誓把海洋變糧倉》出現在湛江新聞網頭條和電子報上,面向國內讀者。 采寫心得和經驗總結 和采訪對象交朋友,幫他排憂解難,才能拿到最鮮活的新聞素材,這是我歷時一年跟蹤采訪陳日勝的最大感受。 在這一年里,我幫助他報警尋找被盜的稻種,辦理戶口簿遺失聲明,出面爭取到皮卡車免費維修……,正是如此,我成了他無話不說的朋友,提前得知農業部專家來湛江考察的消息,并得以走進他的家中,看到大廳里裝著各地鹽堿地泥土的玻璃罐,看到電腦里的海水稻項目資料,看到2米多高的海水稻標本。 好的新聞題材,就像山里的草藥一樣,要想藥效最好,就不能過早采摘,而要耐心等待良機。對海水稻來說,最佳報道時機莫過于權威專家認可和國家級認證,歷經一年的等待,才終于盼來“海稻86”品種權進入農業部公告階段,等來中科院院士和袁隆平助手到訪考察——此時推出消息和通訊,才有說服力和權威性,才能用專家意見回擊外界質疑,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為了防止泄密和專業術語出錯,我把初稿給陳日勝和海稻國際公司高層過目,根據對方意見不斷修改,這不僅讓報道經得住考驗,也取得對方信任,為下一步追蹤報道奠定基礎:國家水稻專家已將海水稻樣本帶回北京鑒定,是否為野生稻近期將見分曉;明年“海稻86”品種權將正式獲得通過,意味著水稻出現新品種;遂溪虎頭坡有望建成國家級野生稻保護區…… 海水稻報道仍有不足之處,消息《海水稻,湛江“造”》的引題和導語過于生硬,忽略“用海水種水稻成功”“袁隆平委派助手前來考察”等搶眼球的信息,主稿沒有凸顯謝華安院士的權威性——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母”,并培育出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良種“汕優63”。 海水稻報道出來后,外界質疑聲不斷:該稻種真是野生的嗎,如何證明?是不是陳日勝首先發現?在全國鹽堿地都能長出稻谷嗎?為了回應這些疑問,我的海水稻報道還要繼續走下去……(作者單位:湛江日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