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為新聞傳播者,在學習、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這樣的眼睛。 今年6月的一天,報社接到投訴,一位老人在電話那端吼著說,“如果黨報也沒法解決,哪怕搭上這條老命,我也要到北京上訪?!?/p> 老人叫陸則建,76歲,家住三明市梅列區。去年7月,他在離開故鄉寧德市屏南縣22年后回鄉祭祖,發現祖墳被刨。近一年了,案件未破,老人憤而向政法部門和黨報舉報辦案民警循私枉法,包庇嫌疑人。 這是一則輿論監督報道。接到任務后,我即趕赴屏南雙溪鎮。采訪中,一個細節引起我的關注。派出所張所長感嘆說:“真服了這老人家,不光四處上訪,還動不動就打電話到所里,一打就是半小時、一小時,真的挺影響工作?!?/p> 這句話,仿佛是一束光,讓我隱約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哪怕是面對自己的父母,有幾人能忍耐一小時的嘮叨? 采訪結束后,我沒有急著發稿,而是側面確認老人隔三差五打電話到派出所的事。信訪員說,也許是是久病纏身又上了年紀的緣故,老人脾氣不好講話很沖,但老人又明確表示,民警態度確實好,有時為讓自己少花話費,還會把電話回撥過來,可破不了案有啥用? 眼下,特別是在網絡輿論中,對警察、城管等基層執法人員的報道以負面居多,公眾看待這一群體時常戴著“有色眼鏡”,不少矛盾沖突由此衍生。我決定放棄既定的輿論監督角度,探尋民警和風細雨背后的故事,達成圓滿解決事端的目標。 兩個月后,文章《一個古稀老人的息訪故事》在《福建日報》民生視點版刊發,并配發評論和3張圖片。之所以花如此氣力做這篇報道,是因為心底有著更深的期待——期待公眾能感受到新時期的警察隊伍整體素質在提升、工作作風在改變,多一些認同,少一些撕裂;期待有更多的民警牢記為民宗旨,將“平等、公正、敬業、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高高舉過頭頂,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升幸福指數。 世間萬物大多具有多面性,選擇哪一面作為新聞宣傳報道的切入點,產生的作用和效果往往大相徑庭。我想,作為新聞工作者,在面對社會熱點難點痛點問題時,既要擯棄傳統“非白即黑”的兩極思維,更要擯棄“吸睛炒作”的揭丑模式,堅持擔道義、守良心、當示范、做榜樣,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理直氣和的調解、準確到位的引領,真正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和帶動社會趨凈趨善趨美。 無數的點滴,方能匯聚浩流。讓我們立足新聞崗位,按照“落細、落小、落實”的要求,用事實說話,用典型推動,用真情打動,為踐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國夢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