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慈善法》是一個為社會、為慈善服務的法律,因此必須傾聽民間的聲音,吸納社會的意見,參考專業的建議】 12月14日,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北京大學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慈善法專家建議稿,這是首部慈善立法專家建議稿公布。這份歷時近8個月而成的建議稿,從慈善組織定義、慈善募捐、慈善信托、慈善服務等多方面提出200多條詳細建議,幾乎覆蓋慈善事業在中國開展時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筆者從相關業界學者了解到,隨后還將會有五六個民間版本的慈善法建議稿陸續頒布。 從2005年民政部提出慈善法立法建議開始,到2013年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第一類項目,《慈善法》已在漫長的立法道路上躑躅近10年。直到現在,無論是官員、學界還是業界,都不能給出《慈善法》出臺的明確時間表,而且外界也無法獲知其進展和基本框架,這帶來了各種猜測,引發了一些焦慮。 最近10年來,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迅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因為法律的滯后,也帶來諸多發展桎梏。眾人翹首以盼有一部《慈善法》,就是希望能更好地促進慈善事業發展。 從現在民間的意見看來,慈善法要真正發揮作用、振奮慈善事業,需要建立在兩個重要前提下。首先,法律制定者必須要意識到,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一部法律必須擁有足夠的前瞻性,不能一出生就落后于形勢的發展,甚至因此遏制慈善事業的發展。至少要在未來二三十年內(這也是法律修行更新的周期),它都要能給慈善事業提供最牢固的法制保障。 其次,將要出臺的《慈善法》,其基本立場到底是限制還是促進、是緊縮約束還是開放包容、是憂心提防還是充分信任慈善事業的發展,從官方到學者再到民間要形成一個基本共識。在我們看來,慈善立法的最根本出發點,是要激發全社會更多的善行,激發社會向善的蓬勃活力,讓慈善事業更好地發展。無此共識,慈善事業難言有未來。 之所以有這種提示或者說是擔心,是因為有一些前車之鑒。前不久,廣州市民政局官網公布《廣州市取締非法社會組織工作細則(征求意見稿)》,其中一些條款引起了很大爭議。比如,該意見稿第三條第一款規定:擅自開展社會組織籌備活動的屬于非法社會組織。這一條款存在著嚴重的模糊性與邏輯混亂,正如業界人士指出的,不開展籌備活動,社會組織如何組建形成?社會組織沒有籌備過程,連身份都沒有,如何有向相關部門報備登記的權利呢?另外,“非法”與“擅自”等表述模糊不清,缺少法規法條應該具備的嚴謹性、嚴密性,很可能為社會組織發展埋下一個極為危險的暗雷。 還好,在隨后舉行的“在規范與激活之間:社會治理創新論壇”上,廣州市民政局宣傳法規處副處長李銳給予了誠懇的回應。李銳說,他們是鑒于社會上一些組織并沒有合法身份卻打著組織的名義從事非法活動的情況,制定的相關條款,本意是想凈化社會組織的大環境。最終,在業界與學者指出問題之后,李銳當場表示,最具爭議的第三條第一款將考慮予以廢除??梢哉f,這是官民理性溝通互動的一個典型案例。 盡管如此,這種情況也應在慈善立法過程中引以為鑒?;蛟S,一些條款本是好心,卻因不周到與不嚴謹,事實上成了限制社會組織或慈善事業發展的緊箍。所以,在慈善立法的過程中,必須形成官方與民間的良性互動,改變傳統的官方主導的法律制定過程,做到開門立法。畢竟,《慈善法》是一個徹徹底底為社會、為慈善服務的法,因此就必須傾聽民間的聲音,吸納專業的建議,使之成為一部真正能讓善與愛自由綻放、保障公益慈善事業茁壯成長、促進中國社會煥發生機活力的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