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兩個月前,石家莊正定機場T2航站樓正式啟用,莊里人都很興奮,因為正定機場邁向“高大上”,終于有了大機場的國際范兒。 不過我還是更喜歡之前的T1航站樓。出了大廳就是坐大巴或打車的候車點,穿過大巴車道就是停車場。每次從這里坐飛機,我會感覺很從容。換登機牌,過安檢,從安檢處到最遠的登機口也就五六分鐘。 對機場“小而精”的好感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九年前,第一次坐飛機從石家莊到杭州,我還感慨,石家莊到底是個“莊”,連機場都那么“袖珍”,一點兒都不洋氣。似乎只有氣派的機場,才能和飛機這個高等交通工具匹配起來。那時候并不在乎,這種大而豪華的航站樓,對旅客來說到底是否方便。 后來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只要是坐飛機,我都要提前很長時間趕往機場。我必須讓自己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尋找換登機牌的柜臺,以及足夠多的時間從安檢處走到登機口。 那些時刻,我都會想起石家莊正定機場“小而精”的好。有一次,辦理改簽的值班柜臺處少蓋了一個章,直到安檢時才被安檢人員發現。匆匆折回值班柜臺處,服務人員一個勁道歉,補完章,我倆幾乎同時感嘆,“幸虧機場小,要不然來回跑那么遠,不知道還能不能趕上登機”。 乘飛機的次數越多,就越來越感覺到,與航站樓外在形象的奢華相比,內部空間的布局是否合適、方便,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同事曾帶著年邁的母親在昆明長水機場走啊走,老太太走了半天還沒走出大廳,只好倚靠著櫥窗休息了十分鐘再繼續趕路。 對航站樓空間大小認識的變化,和這些切身體會有很大關系。又或者,和自己年齡增長有關。年齡越長,對那些外在的浮華越來越無感,而更側重于體會內在的舒適。 但是,航空業的發展,機場越建越大,這是趨勢。問題是“面子”大了“里子”怎么辦?看看我們豪華氣派的機場,偌大的隔離廳里甚是奢華的店鋪像極了購物中心,只是顧客少得可憐,這些店鋪也成了顯示機場檔次的裝飾品。反觀國外,大機場并不少,但他們的“大”中卻有“小”。一位朋友說,大阪的關西機場并不小,候機區一間間小飲食店頗具人間香火氣,大師傅們笑容可掬地鞠躬請你進入,價格也一如市區,全然不像國內大機場那般高高在上。 有時我在想,這些機場航站樓乃至當下中國更多建筑的“病癥”,會不會就像一個人的成長?年少時總想著刷出“存在感”,很少注重內心的修煉,總是恣意捯飭自己的形象;人近中年,才能逐步學會收斂,學著去體味什么叫低調的內涵。 問題是,那些大而不適的航站樓,以及我們腹誹的建筑病,僅僅是青春期躁動的并發癥么?是,也或者不是。但一個真正的現代化大機場,不能僅僅讓我們在里面走啊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