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現代社會,多方元素正不斷注入,“居家養老”的概念正在延伸、豐富 曾經和老媽聊天,您老了,咋過呀? 老媽回答得挺干脆:“才不和你過呢,我去養老院,一個人要多清凈有多清凈!” 哎呀,挺“時髦”啊。然而,細聽語氣,酸溜溜的,臉兒也繃著。我立馬討好:“哪能呀,您肯定跟我過呀!”聽這么一說,老太太臉色活泛過來了。 咱們跟歐美國家還真不一樣。國務院的指導意見中也明確,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在家安享晚年,而不是去養老院,依然是大多數中國老人的想法。 有人說,養老光靠居家?人的壽命延長了,老齡化社會來了,小兩口要養雙方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得上班兒,這么重的擔子光靠倆肩膀,可夠瞧的! 靠居家,沒說光靠居家啊。現代社會,多方元素正不斷注入,“居家”的概念正在延伸、豐富。 社區,可以成為廣義上的“大家”。辦老年食堂、托老所、提供洗衣做飯等服務已不稀奇,社區把一個個家庭容納進來,并打破單個家庭獨立、隔離狀態,創造出有關聯的共同體。一方面它承擔了部分家庭照料的功能,給子女減壓;另一方面也讓老年人走出家門,重建歸屬感,可以解決老來孤獨等難題。 志愿者,也加入進來,成為新的“家庭成員”。高校志愿服務隊、青年愛心團體、子弟兵隊伍……走進社區、走進空巢老人家中,或是給養老機構做義工、或是幫著老人買米買油、或是一起過個節、或是陪著說會兒話……這些不是子女的“子女”,能做不少事,能暖老人心。 政府更有用武之地。購買服務,做好社區機構、志愿隊伍的孵化器;發揮托底作用,給困難家庭以扶助;主動作為,根據實際情況出臺政策,引導養老服務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好多事,等著政府主導呢。 養老,既是個人小家的事,也是社會大家的事。等爸媽歲數大了,盡心照料自然應當應分,但同時也希望能有社會力量幫我分擔。這樣,我會更踏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