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近日,財政部公布前三季度稅收收入情況分析。個人所得稅前三季度實現5697億元,同比增長12.4%,高于整體稅收,個稅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6.3%。我國個稅采用分類征收的辦法,很多高收入人員不依靠工薪所得,往往能逃脫個稅的征管,因此有人指稱個稅已經演變為“工薪稅”。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決定》指出,“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個稅為未來重點改革的六大稅種之一。(11月1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個稅增長幅度超過整體稅收的情況,預示著個人繳納的稅收增長幅度過快,確實令普通人難以接受,特別是在目前經濟環境欠佳,物價水平過高,居民收入實際增長有限的條件下,個稅繳納太多,則意味著居民手里可支配的錢就少了。而更為關鍵的是,個稅征管模式的缺陷,導致個稅淪為“工薪稅”,弱化了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也因此遭到廣大工薪階層的吐槽。 目前我國執行的個稅征管方案,采取以個人收入為征收標準,收入越高稅率也就越高,看上去可以起到平抑貧富差距的效果。但由于高收入階層的避稅路徑很多,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規避個稅征管,降低實際繳稅額度。而相比之下,絕大多數普通人屬于工薪階層,收入透明,又是被預先扣除掉個稅,只能眼睜睜看著,自然心理極不平衡。 個稅按人頭來征管的辦法簡單易操作,方便稅務機關,卻不利于納稅人。特別是占據納稅人數比例最大的工薪階層,家庭支出負擔較重,個稅繳納比例過高,且有重復繳稅之嫌。雖然個稅免征額歷經多次調整,工薪階層的納稅人數比例有所下降,納稅額也減少了,但仍然抵不過消費成本的快速上升,而個稅增長幅度過快,也說明征稅基數在快速擴大,提高免征額的減稅效應已經弱化了。 從經濟轉型發展的未來趨勢來看,我國將告別投資驅動模式,正式邁入消費時代,依靠居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打造更為健康、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消費時代的基礎就是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家庭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方可放心大膽消費。顯然,個稅征管也需要與時俱進,甩掉“工薪稅”的帽子,轉向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性征收模式,以降低工薪階層的稅收比例,增加可支配收入,擴大中產階層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