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為幫助貧困同學,上海3名中小學生近日捐出了自己10余年積攢的50萬元壓歲錢,用于設立上海市慈善基金會“青春之光愛心專項基金”。目前,該基金已確認首批將資助共30名特困學生和特殊兒童。(新華社11月8日) 對于一般孩子而言,壓歲錢這樣難得的大筆零花錢,多會用在自己身上,買玩具、食大餐、添學習用品,趕新潮的興許會用來買電子產品。上海3名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用來設立慈善基金,此等“利他”的善舉至少在國內尚且少見,消息出爐后,網上果然一片贊許之聲。 不過,跟以往諸多引來爭議的好事一樣,3名學生的行為同樣招致了不少質疑與指責。用壓歲錢設立慈善基金,是不是在作秀?14歲的孩子擔任“基金主任”,是否純屬擺設?當事學生的父親是企業(yè)家,背后是不是有團隊在炒作,以圖商業(yè)利益?更有甚者認為,因國外高校注重學生課余活動能力和公益實踐經驗,家長是在砸錢“買名聲”,為孩子將來出國深造鋪好道路…… 風言風語與腹黑之詞,很容易讓人替三位年幼的同學捏把汗,會不會是“一片好心換來一身傷害”?盡管,輿論對行好事者進行質疑有不禮貌之嫌,但同時應看到圍觀或質疑的價值。 一方面,質疑的立足點是善意的。近幾年,慈善方面的負面新聞頻出,慈善機構腐敗與不作為,不斷刺激著公眾的輿論神經,從“郭美美”、“盧美美”到河南“宋基金”,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民眾信任跌至低谷。在慈善“負面”印象慣性下,低齡的中小學生作為慈善基金發(fā)起人和運營者,更容易引來質疑,加上50萬元壓歲錢為來源的巨大基金數額,有人指指點點實在正常。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公眾質疑的出發(fā)點跟“慈善基金”一樣,都是為了保證“善”的純粹性,因而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圍觀“壓歲錢設慈善基金”,有助于給國內的家長和孩子做慈善掃盲。平時說到慈善,家長學生首先想到捐錢捐物,這次學生獨自設立和掌管慈善基金的做法,肯定讓不少家長和學生眼前一亮。其實,西方的家族基金會常能看到未成年學生身影,上海3名學生的做法,只不過是“西學東用”,將西方稀松平常的做法引進來,但其對國內一些家長的慈善觀念,勢必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 最后,爭議未必能抹去善舉的誠意與好意。現今輿論場域,“富二代”“官二代”形象大跌,三個孩子冒著被指“富二代”風險,拿出50萬元之多的壓歲錢,家長需要一定的勇氣;同樣,選擇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慈善方式,家長也定能預料到一些刻薄反響,背負著一定的壓力。用勇氣承載壓力、風險和指責,讓這份善心更為寶貴,更顯善意。 從長遠來說,三個孩子運營的“慈善基金”,如何保證純粹性,如何更好地發(fā)展壯大,類似西方的“家族基金”如何在中國的土壤茁壯生長,都需要公眾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引導。 (唐金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