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韜奮先生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無比地熱愛國家、熱愛人民。”“何云有著堅定的革命品質,時刻準備犧牲。”“漢斯·希伯為報道敵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血染沂蒙。”今天,當新聞人說起著名新聞記者、出版家鄒韜奮,《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長兼總編輯何云,波蘭記者漢斯·希伯時,給出了這樣擲地有聲的評價。 鄒韜奮:精神明燈代代相傳 “韜奮先生20余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斗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于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至最后一息,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在勞頓困苦中身染重癥逝世,中共中央給予他如此高度的評價。 70年過去了,鄒韜奮悉心創辦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依然是無數讀者心中的精神圣地,韜奮精神引領著一代代新聞出版人前行。9月29日,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說:“韜奮先生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無比地熱愛國家、熱愛人民,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個愛國者熱切的赤子情懷。今天,我們悼念韜奮先生,就應當學習、弘揚韜奮精神,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竭誠為讀者服務。”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表示,多年來,三聯書店秉承鄒韜奮先生創辦生活書店的宗旨——竭誠為讀者服務,在內容上不斷開發適應當下大眾需求的新品種,逐漸形成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為核心的出版定位,成為一家獨具特色和品位的出版社。“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在‘三聯精神’的感召下,以深切的人文關懷,做新時代發展進程的忠實記錄者;以傳播新銳、一流的思想,豐富和提高大眾的文化精神生活。” 何云:邊打游擊邊出報紙 9月29日下午,記者撥通曾與何云一起在《新華日報》工作和戰斗的劉江老人的電話,現年96歲的劉江老人激動地回憶起這位犧牲在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戰友,他說:“陶鑄曾對何云有個評價,他有著堅定的革命品質,他在監獄里是準備把牢底坐穿的,說白了也就是時刻準備犧牲。” 1938年,黨中央決定創辦《新華日報》,作為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何云被調往漢口參加籌備工作。12月,《新華日報》華北分館成立,何云任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1939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誕生。從此,何云帶領報館員工,在極其艱苦的戰斗環境中,一邊打游擊,一邊出報紙。 劉江回憶說:“在當時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有一文一武之說,文是指何云,武是指左權。部隊官兵都知道,何云的書法相當好,大家時常把他寫的字當作珍品收藏,就像敬佩他的人品和工作作風一樣。” 1942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對太行山遼縣麻田一帶進行“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和《新華日報》華北分館。5月28日,何云在率部突圍、與日軍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那天的情景劉江歷歷在目:“那一次戰斗,不光何云犧牲了,我們《新華日報》的工作人員一共犧牲了46人,我至今不忘。” 漢斯·希伯:國際主義新聞烈士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大批外國記者以國際主義精神作出了正義而積極的報道,乃至為此付出生命,波蘭記者漢斯·希伯就是其中的代表。1925年,他第一次來到上海,經常到底層民眾中了解民情,寫就《從廣州到上海:1926年—1927年》一書,在柏林出版后吸引了無數關心中國的讀者。1932年秋,希伯告別新婚的妻子再度來華。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增添了《反“掃蕩”日記》等大量詳盡描寫八路軍反“掃蕩”的通訊和特寫。 1941年11月的一天深夜,希伯隨八路軍115師師部和中共山東分局機關,轉移到山東省沂南縣留田村時突遭日寇圍剿。在這次突圍戰斗中,希伯親眼目睹了抗日戰士行動敏捷、嚴明軍紀的作戰作風,他無比興奮,緊握著羅榮桓政委的手祝賀突圍成功。一到駐地,希伯不顧疲勞,立即為115師的《戰士報》寫了一篇題為《無聲的戰斗》的通訊。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在大青山戰役中,希伯犧牲在沂蒙山區。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院長雷躍捷經常在課堂上講起新聞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他告訴記者:“漢斯·希伯為報道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開展的艱苦卓絕的抗日事跡,血染沂蒙,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在第一個烈士紀念日,紀念這位國際主義新聞烈士,將激勵我們牢記歷史,牢記新聞事業的崇高使命。”(涂桂林 孫海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