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014年8月3日16點30分,云南魯甸的大地劇烈搖晃!地震的消息又一次撕開了全國人民心中結痂的傷口。中央主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們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準確地向全國和世界人民報道災區的真實情況,引導抗震救災的輿論主流。 時間!新聞的生命更是群眾的生命 地震后1分鐘,中央電視臺云南站站長孫振濤就啟動記者站應急突發報道一級響應,全站20余名同事兵分兩路,一路隨省長專機飛往昭通然后直撲震中,一路跟隨孫振濤攜帶設備趕往災區。3日晚,28歲的新華社云南分社記者李萌與人民日報云南分社記者楊文明成為最早一批進入魯甸地震災區的記者。在不斷的余震和滑坡當中,李萌和救援隊一起徒步近十公里,進入龍頭山震中。在土石紛飛的余震里,楊文明通過電話向后方口述稿件,人民微博、人民網得以第一時間發出災區信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云南記者站站長王茂盛年逾五旬,身患痛風、高血壓、神經性耳鳴等多種疾病,仍然在8月4日凌晨趕到震中。光明日報記者呂慎,正在進行全國書博會的報道,接到任務,他放下手中的工作,星夜兼程,忍著饑餓與勞累,在暴雨和余震中到達震中,隨即寫出了通訊《龍頭山,挺立在災難中!》。 地震發生后,中央主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們發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難和連續作戰精神,在短短24小時內足跡就遍布地震災區各個救援點、醫療點、安置點和排險點,將災區的真實情況傳遞給全國人民,將黨和國家的關懷傳遞給災區群眾。 堅守!記者的理想更是對人民的情懷 人民日報云南分社采編主任徐元鋒不畏艱險,和人民網記者李平、王軍、王洪江一起手腳并用徒步進入被外界稱為“孤島”的紅石巖村,寫出了感人至深的“記者手記”《紅石巖村并非“孤島”》。中央電視臺云南站站長孫振濤帶領記者站全體同志挺進龍頭山鎮,全套電視直播設備重達幾百公斤,大家肩扛手抬,克服路況極差、體力透支等困難,徒步數公里,將直播設備架到震中。新華社總社派出的邱俊松等5名記者,他們平均年齡28歲,采訪途中遭遇山體滑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依然堅持在采訪一線。光明日報攝影記者趙洪波足跡踏遍幾乎所有受災嚴重的自然村,早晨6點起床,深夜才能回到駐地,連續5天,天天如此。 災區的新聞工作者中還有一個群體,就是女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劉茜、陳晨,為了報道災區第一手的新聞,她們在烈日驕陽下徒步6個多小時,由于低血糖等原因暈倒在路邊,被解放軍發現,將她們扶上軍車,兩人吃下一個蘋果便又奔赴災民安置點。中國新聞社記者和曉瑩正準備舉行婚禮,地震發生后,她沒有片刻遲疑,立即準備好行囊主動請纓赴震區采訪。在現場,她不畏懼危險,冒著暴雨與落石,深入堰塞湖現場采訪險情,寫出了一批讓人動容的稿件。 奉獻!職業的操守更是群眾的期待 新華社攝影記者王申在徒步進入紅石巖村時不小心摔傷,但他繼續前行。晚上,與士兵擠在帳篷中。從手機微信群中,他看見一則25名武警官兵運送堰塞湖爆破炸藥被困的消息后,他用樹枝做拐杖,一路打聽一路走,用眼睛和相機證實了被困官兵順利脫險。經濟日報喬申穎、張忱和趙晶三名記者從駐地部隊借到兩個帳篷,在余震中度過了災區第一個夜晚。災區晝夜溫差大,白天日頭毒,晚上氣溫只有十幾攝氏度且常伴暴雨,因為物資緊張又不愿給部隊添麻煩,他們就穿上所有的衣服睡在冷硬的水泥地上。光明日報記者尚文超負責軍事報道,熟悉部隊情況,采訪之余她與戰士們一起搬物資、備戰飯。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前方報道組出發前就確立了一條原則:我們是來報道抗震救災的,不能給災區添麻煩。報道組一直通過自給的方式提供保障,沒有占用救災物資。在重災區光明村采訪時,報道組得知一些嬰兒沒有奶粉吃,大家就將身上的錢都拿出來,從魯甸縣城的超市購買了一批嬰兒奶粉和牛奶,驅車幾個小時專程送到光明村。報道組還用自己的車輛,運送生病的孩子到臨時醫療點看病。(光明日報赴云南魯甸地震災區報道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