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巴西世界杯,意大利0比1不敵烏拉圭被淘汰出局,劉語熙淚灑直播間。 古有劉禹錫的《堤上行》,今有劉語熙的微博行。昨日,#微5世界杯#2014CCTV5&微博臺網聯互動分享會在京舉行,會上央視主持人張斌形容目前在微博上躥紅的劉語熙,“以前我們倆主持,我介紹她時下面掌聲稀稀拉拉,以后再介紹時恐怕得反過來了。”在二人一起接受記者專訪時,張斌坦言在微博領域對這位晚輩甘拜下風,“劉語熙微博比我經營得好”。在接受采訪時,劉語熙向記者敞開心扉,暢談自己的走紅前后。 烏賊劉 已委托人申請專利 通過巴西世界杯,億萬球迷認識了央視女主播劉語熙,她迅速走紅的原因除了長相甜美,還有“穿哪支隊球衣亮相,哪支隊就倒霉”的“烏賊”氣質,人送外號“烏賊劉”。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劉語熙在世界杯前后粉絲增長109萬,“烏賊劉”話題閱讀量3.5億,決賽前關于劉語熙穿哪個隊球衣的投票,參與人數高達9萬7千多。 同期聲 世界杯之后走大街上有人看見我不叫我劉語熙,叫“烏賊劉”,我已經委托人去申請專利了。因為有一些商家會用到“烏賊劉”,不知道他會拿這個名字做什么事情,所以把“烏賊劉”放在自己手里比較安全。我的粉絲數在世界杯期間增加了100多萬,NBA結束時是20萬,現在是135萬。世界杯期間最火的是,大家在賽前投票選出我穿哪個國家隊的球衣,當時節目組開設一個板塊叫做球衣秀,白天CCTV5官方微博開設一個投票環節,這都是節目組的安排。此外世界杯期間也通過微博做了很多其他互動,一些好的形式即使世界杯結束了也會保留。比如我自己在微博開設的話題“偽球迷自我修養”和“新球迷成長話題”,另外還有我和徐陽、邵圣懿三個人互動的“老徐小邵烏賊劉瞎聊球”。在這些討論過程中,確實有學渣坐在學霸中間的感覺。我在世界杯之前幾乎不看足球,聽到“球賽就像人生這種話”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經過世界杯之后,我結合到自己經歷對這個話有了自己的理解。 蛀牙劉 盡可能傳遞正能量 與收獲名氣隨之而來的還有諸多玩笑、吐槽、質疑。劉語熙在微博公開回應過,比如有網友貼出她一張大笑的圖與姚明的囧笑做對比,劉語熙貼出這張照片并配文字“一笑傾城你們get到了嗎”。比如有關于各種球迷求她不要黑某某球隊,劉語熙說“投票的是你們,我就是個負責展示獎品的”。對于有些玩笑,她大部分自黑或者一笑而過,她說微博讓她變得強大許多。 同期聲 說到我直播出現情緒(劉語熙落淚引發大量爭議),這沒辦法彩排,沒有辦法演練,我之前完全沒有看過世界杯,不知道這里面出現什么過程,什么情況,只能隨著那些情況來自由表達自己的情緒。 通過世界杯期間微博上種種言論,我確實變強大了。之前做NBA節目時都是贊的,所有人都在說特別好,世界杯期間我覺得有可能因為某些球迷喜歡的球隊輸球,把不太好的情緒帶到我這個“烏賊劉”頭上,有一些相對負面評論。我覺得有一些人是編劇,他們有編造故事的能力,所以看到這些東西我開始有點哭笑不得;第二就是其他主持人也在跟我溝通,也在教我,怎么樣在心里屏蔽評論。做個比喻,如果說糖果是一種獎勵,NBA結束時我覺得我收獲了20顆糖果或者30顆糖果。我知道世界杯無論任何主持人都會受關注,我此前覺得能收獲四五十顆,沒想到最后收獲了1000顆糖果,糖太多所以有了蛀牙。我身邊主持人還有一些節目,傳遞的都是正能量的東西,是好事,我也想把自己一些比較正的思維方式傳遞給更多人,所以我希望在微博上即便想回罵的時候,我都盡量克制自己情緒,永遠傳遞比較正面、積極的心態。 作家劉 寫書推翻“段子手” 28歲的劉語熙已經著手寫“自傳”,回憶自己的成長歷程、情感……她并非播音與主持的科班出身,從2007年就開始在重慶衛視主持美食節目,2012年在江蘇衛視的《脫穎而出之星秀女主持》節目中獲全國亞軍,2014年成為中央電視臺《NBA最前線》主播。當然,諸多劉語熙的粉絲還很關注她的私生活,離過婚、整過容……各種段子層出不窮,讓她哭笑不得過,也讓她真的哭過,她表示會用自己的手推翻微博上的“段子手”。 同期聲 對于世界杯期間一些負面的東西,或者是大家編造的東西,我非常無奈,有一段時期我挺不成熟,不知道怎么樣面對這件事情,有時候直播的廣告間歇看微博,低頭看一眼,眼睛就有眼淚,強逼自己把眼淚吞下去,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內心強大了,臉皮厚了。 世界杯結束之后“烏賊劉”粉絲有可能離開了,但是因為足球認識劉語熙的人還在。其實因為做主持本身就是我從小很喜歡做的事情,這是興趣使然。興趣變成工作,我的工作讓我生活更加開心愉快。我沒想過要成為多么著名的主持人,我不是播音主持專業的,我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出來的,至于未來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主持人,我覺得還沒有一個特定的形象在那里。對于我來說其實有一個目標,想成為一個挺好的主持人,對“好”的定義就是觀眾看我節目不太想換臺。我有想過以后什么時候寫本書,但沒想這么早,不過既然大家現在對我有點感興趣,既然有極個別網友自己創作,不如我自己來寫自己真實故事,就從小到大怎么成長、然后工作經歷、這個人怎么冒出來……(田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