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導演陳剛近照 觀影室里,光影之下,暗處的他雙手緊扣、目光炯炯,似乎每一次回放都是一次新的評審;面對眾多專家記者,他只是謙遜、低調,優雅得不著痕跡。感覺不到明星之師的氣場,卻又讓人對他產生莫名的好奇。于是,我記下了這個有著不太個性的名字卻十分個性的導演——陳剛。 陳剛的新作《洋妞到我家》講述了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圍繞著培育孩子所發生的一連串引人發笑又發人深省的生活故事。一位白領大齡媽媽文娟,為了實現將女兒皮皮培養成公主的育兒夢,一方面從哥倫比亞請來互惠生娜塔麗寄居家中,與皮皮為伴,教授英語,另一方面積極準備移民;與之相伴的,是從未止息的工作、家務、埋怨、爭吵和深藏內心的辛酸。流動的畫面下呈現給我們的,是生活的大河里激蕩起的朵朵浪花。它被陳剛解釋為“夫妻之間、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以及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矛盾坐落在孩子身上的集中顯現。” 打開電影的話匣子,陳剛就像瞬間“穿越”了——仿佛他就是電影中的有志、文娟、娜塔麗甚至頑皮可愛的5歲皮皮。他對藝術的投入無以復加。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么在陳剛的電影里,每一個角色都被演繹得如此靈動飽滿,讓人不由自主地去喜愛、去關懷,哪怕像文娟這樣每天都在較勁的“怨婦”,也不會讓人心生厭倦。有的,只是某種感同身受的悲憫情懷,抑或對電影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另一個自己的感激。 一部電影體現了一個導演的思考方式和思想品位。《洋妞到我家》情節逗趣而不荒誕,主題嚴肅表達卻不刻板,陳剛把它解釋為“舉重若輕”,笑稱這是他“喜歡的方式”,也是他“欣賞的生活哲學”。他說這“源于自己對中庸之道的信仰”,因為“生活本質上就是一部大電影,矛盾無處不在,時而零碎,時而集中,時而抽象,時而具體,唯中庸之道,調和矛盾,解諸事之憂”。這也恰恰解釋了他為什么選擇把一個大多數人都在試圖解答卻又往往深陷其中的生活方程以輕喜劇的方式呈現出來。 透過影片我們可以輕易地察覺到,陳剛中庸之道的生活哲學幻化成一個個具象的鏡頭語言。表面看,夫妻之間、中西方文化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矛盾無處遁形,內里卻又讓人感到平衡無處不在。導演在節奏的快板與慢板之間串起一條牢牢的平衡線,即便是在讓你片刻不得休息的鏡頭轉換和語言交鋒中,也沒有絲毫的壓迫感與失重感。比如,當媽媽文娟“護起來”與洋姐姐娜塔麗“出門去”的育兒觀正面沖突的時候,爸爸有志的一句“如果她連家門都出不去,你還能指望她走出國門”,把晃蕩的天平掰回正位;當洋姐姐“好乞丐不挨餓”“你要養狼不能養羊,不然得不到最好的”的生存哲學與文娟“我們家皮皮要當公主,不能像你一樣騙吃騙喝”的理性模式激烈交鋒的時候,有志一邊從容揮毫一邊沉穩吐字“吃虧是福”,又立場鮮明地讓兩人的交戰戛然而止……影片宛若一部流暢的交響曲,時而跌宕激情,時而低回婉轉,時而歡快如歌,時而沉靜凝思,但總有一只靈動的手掌控著全局。 “這是一部取材于生活、又不局限于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言及《洋妞到我家》的創作內涵,陳剛這樣解釋,“在電影里,表面看寫的是小家庭的矛盾,實際上它反映的是許多中國人在國家猶如高速列車般在發展道路上疾馳的時候,那種巨大的離心力所讓人產生的各種不適。”正是這種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和洞悉本質的思想浪花,讓他產生了“有話要說”的創作沖動,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部電影的創作和拍攝當中。為了深刻地展現各種情感的錯落交織,他不惜鏡頭深鑿感情,賦予電影飽滿的戲劇張力,讓觀眾在享受感官之悅后如夢初醒,突然從心底開始打量自己和身邊的家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忙碌著、奮斗著又帶著些許慌張的社會,仿佛沒有什么是化解不開、沒有什么是不可原諒的。陳剛把他強烈的個人風格注入影片,實現了他“激發思考,與觀眾進行思想乃至哲學層面的交流”的初衷,也讓人不由得開始去關注他和他的藝術。(文藝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