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令人傾慕的“小莉姐”和“吳副臺長”都不能準確描述吳小莉理想的狀態。她理想的狀態,是做一個半成品人。她喜歡跟青年在一起,因為青年人的顯著特征就是“半成品”,唯有“半成”,才能不斷成就下去。這大概是卓越之所以卓越的原因。 羨魚不妨,也可結網 她的新書名叫《吳小莉與卓越同行》,主要內容是她作為著名記者采訪柳傳志、馬云、宗慶后、劉永好、常小兵等企業家領袖的故事。不管是被采訪者,還是采訪行為本身,在普通讀者看來都離不開“卓越”兩個字。 如果你在書店如林般的書架間,停在了這本書面前,說明你臨淵羨魚了。你或者在羨慕這些成功的企業家,或者在羨慕能與成功企業家成功接觸的吳小莉。但俗語又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本書不是在講述魚的數量之巨,而是在談結網種種。你會發現,和衣服的款式一樣,漁網的款式也多種多樣。不同的尺寸的網會捕到不同的魚。因此,無論哪一行,哪一層,卓越都沒有遠離。要羨魚,也可結網。羨魚也不必遮掩,沒有羨魚,肯定不會去結網。 傳統媒體不會消亡 關于“傳統媒體會不會消亡”的提問讓吳小莉帶出“半成品人”這個詞。會不會消亡取決于做傳統媒體的一群人,是成品人,還是半成品人。成品不會再改變,而半成品還在不斷改變中,任何新的元素都可能注入其中。如果這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將不會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沒有什么新要素不可為我所用,消亡無從談起。 行業如此,做人也是。人到中年會不斷總結“有什么”,用存款、房車、地位等衡量自己的價值,其實,這個人生階段最有價值的是“沒有什么”。如同老莊所說,唯有“無”,能包羅萬物。一個人無論到哪個年齡階段,意識到自己“沒有”,就還可創新,還可容納,還有更多卓越可待創造。 (記者 張珣) 原標題:吳小莉:做半成品人(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