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微博不僅給調查性報道的新聞生產帶來積極影響,也可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或挑戰,這些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是把關風險:未經必要的、專業的把關,可能導致失實信息的微博傳播,或者因為在微博上發布敏感信息而給報社帶來風險。所以,報社除了要積極鼓勵調查記者使用微博傳播事實和表達觀點之外,也需要時刻提醒調查記者勿忘職業規范和專業倫理,要確保發布的內容是經過核實和驗證的事實,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 第二是情感偏向:一些報道公共事件的調查記者,邊進行采訪報道,邊在看網絡輿論。熱點事件發生后,微博上容易形成洶涌的網絡輿論,如果這些網絡輿論中裹挾著強烈的道德判斷、刻板印象或者社會情緒,很可能或多或少會影響記者的情緒、判斷甚至報道立場。 第三是成名想象:這兩年,不少調查記者曾有一種共同的感慨和疑惑:一個重大事件的報道平息后,新聞界并沒有拿出真正高質量的調查性報道,微博上卻冒出了少數頗具關注度的“調查記者”。對這種現象進行批判,或許過于苛刻,但也的確值得調查記者自我警醒和反思:做真正獨家、抵達真相的調查性報道,遠比在微博上滾動報道碎片信息、引起公眾狂歡重要得多,真正職業的調查記者靠作品說話、而非微博說話。 第四是淺層閱讀:如果公眾越來越習慣于在微博上快速閱讀和淺閱讀,越來越傾向于接受新聞的娛樂化、快餐化,那么,我們對于深度新聞還會有普遍的需求嗎,對長篇的調查報道還會有耐心認真讀下去么?目前看來,微博并無法成為理性的對話空間,過度依賴微博而形成的淺閱讀習慣和思維,歸根結底,對調查報道的深層閱讀是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