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二、對生產機制的影響 傳統的調查性報道生產機制,往往是記者耗費比較長的時間、比較高的成本來進行調查、取證和寫作,然后利用報紙或雜志比較大的篇幅,一次性推出長篇報道或者陸續推出系列報道。而伴隨媒介融合的發展要求和新聞生產的機制再造,調查性報道的生產機制也在發生變革。從消息來源的獲取、報道議程的設置、背景資料的檢索,到采訪對象的溝通、報道信息的傳播、調查報道的推廣,微博的作用幾乎滲透在調查報道采寫的全過程。 1、信源跟蹤?,F在,很多公共事件是在微博上興起、發生和擴散的,微博既為傳統媒體設置議題,又直接提供了跟蹤、觀察事件的重要空間,還給調查記者尋找采訪消息源、受訪者或知情人士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很多公共事件的當事人,第一時間在微博上開設帳號,利用微博來進行事件的滾動直播,報道這些事件的記者必須隨時跟蹤、密切關注。 據筆者所知,少數報社正在重塑公共事件的報道機制?,F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后,一方面會立即派人去現場進行采訪,了解事件原因和公眾反饋;另一方面要派人找政府等責任部門,了解應對措施、調查幕后真相。還有一方面也非常重要,就是派專人在網上搜集各種各樣公民爆料的信息,進行海量搜索、仔細爬梳和深入分析,透過蛛絲馬跡、尋找知情人進行采訪。因此,媒介組織內部專業化的新聞生產,跟外部公眾社會化的新聞生產正在形成協同共振。這種新型的生產方式,在草根新聞和專業新聞之間建立全新互動的機制,也意味著今后調查性報道的生產過程中,除了專業記者發揮主導作用外,也將有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其中。 不過,就筆者觀察來看,公民新聞或草根新聞總體來講還很不成熟。目前,主要呈現兩種形態:第一種,重大事件發生后,網友在現場作為現場目擊者,用手機進行快速地、現場地、碎片式地報道;第二種,一些老百姓出于個人維權或社會抗爭的需要,把微博等網絡資源作為動員平臺,進行在線爆料以及網絡直播。這兩種形態的草根新聞都有內在缺陷,前者是不夠全面、系統,比較碎片和表面;后者因為包含利益動機而會對事實有所選擇和遮蔽,比較容易放大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因此,一種是比較碎片和表面,另外一種是有自利的動機,都無法真正替代專業記者的調查作用。 2、背景檢索。如果一個人長期寫微博,其實相當于在網絡上復制了另外一個自己。如果他比較真誠、率性,則特別容易通過微博記錄剎那間的情感和特定情境中的感受,由此也特別容易“榨出皮袍下面的小來”?,F在,不少調查記者開始養成習慣,在報道一個人物或事件前,先看看這個人有沒有微博賬號,如果有,不妨從頭到尾地仔細瀏覽其微博內容,由此,來分析這個人的活動軌跡、所思所想。甚至,還可以分析這個人最早的“關注”和最早關注他的一批人,這些最初關注和鏈接的人或許構成了他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關系網。因此,記者可以去通過閱讀微博、了解其個性,爬梳微博、還原其行蹤,分析微博、重構其人際網絡,搜索微博、了解其背景。 3、循環報道。限于140個字的篇幅,微博文本是非常碎片化的,也不可能是成熟的新聞報道平臺,要指望網民仔細看完長微博或者微博中鏈接跳轉的長篇報道再進行評論,更是奢望。不過,在融合新聞時代,一些媒介組織為了平衡速度和深度的關系,搶占話語權、鞏固影響力,逐步探索微博快速播報、網站滾動報道、平面媒體深度跟進的生產流程。由此,調查性報道實質上面臨被切后循環報道的可能。過去,做調查性報道的方式是扎實采訪、一次刊發,而現在則是從快到深、多次傳播:在重大事件的現場,記者可以第一時間先用微博發出警示(alert),然后緊接著寫出多篇草稿(draft)、利用媒體微博滾動播報,然后再寫出動態報道文章(article)、次日發表在報紙的國內新聞版,然后深度挖掘、寫出深度調查報道,拿出分析性報道(analysis)。這個從快到深、逐漸遞進的過程中,微博更多扮演第一時間現場滾動直播、快速發稿的作用。不過,這種循環報道的生產流程還在探索中,也有不少調查記者感到不適應:既要動態發稿,又要深度調查,容易產生“分裂感”。 4、公民調查。微博真正讓“自媒體”成為現實,一個擁有數以萬計或者數十萬粉絲的微博賬號,相當于一份報紙或者雜志的發行量和影響力。如果持續利用微博進行爆料,再加上公眾參與和傳統媒體的跟進,依托于微博平臺進行獨立的、公民的調查性報道便成為可能。@落魄書生周筱赟便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以微博為核心平臺,針對“中石化天價酒事件”、“盧美美事件”、“兒慈會風波”等持續不斷地進行調查、曝光,連續發起一系列強有力的網絡輿論監督。這種新興的公民調查,發揮著傳統調查報道的社會功能,但又呈現出不盡相同的機制和特征:調查線索來自網友和知情人士,調查取證過程遵循“物證高于人證”的職業要求,對爆料消息來源嚴格保密,依托微博為核心傳播平臺,報道方式可長(長微博或者博客)可短(微博)……可以說,周筱赟式的微博爆料,真正推動了公民調查報道的興起。 此外,對調查性報道來說,微博也是非常好的推廣平臺,一些重磅調查報道在傳統媒體發表以后,再通過微博迅速傳播,很可能引發爆炸式、病毒式的轉發,從而真正產生全國影響。而且,調查記者也可以通過微博上的轉發、評論,了解受眾對調查性報道的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