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自2009年8月“微博微博”內測版推出迄今,短短3年多時間,中國的微博用戶數量已超過3億。其中,新聞記者尤其調查記者是非?;钴S的使用群體之一。在一些突發公共事件的傳播過程中,網民總是能夠第一時間獲取調查記者利用微博所發布的直播信息,并且邊圍觀事件的動態、邊發表評論,從而快速形成洶涌的網絡輿論。 微博的興起,到底對中國的調查性報道產生了哪些影響?筆者主要想從三個方面來談談看法:一是對報道空間的影響,二是對生產機制的影響,三是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一、對報道空間的影響 根據多數調查的感知和判斷,過去10年,一些地方政府“防火防盜防記者”的阻撓手段,增加了調查取證的難度和監督報道的風險,也讓不少調查記者深感生存狀況堪憂。面對相對嚴苛的管制環境和逼仄的報道空間,過去兩三年間,微博的運用快速成為調查記者“打擦邊球”、“搶時間差”的核心渠道,甚至成為他們進行“邊緣突破”和“社會動員”的主要平臺。具體來看,微博對調查報道空間的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快速發稿、搶占先機。不少調查記者已經習慣于通過個人微博或媒體微博,第一時間在新聞現場發布滾動消息,搶先發布消息。這種做法確實很有用。過去,調查記者做公共突發事件的報道,通常都是采訪一周、半個月,回來寫出長篇深度報道,再發表在報紙或雜志上。如今,在很多公共事件中,我們看到一些記者搶先在微博上快速發布現場信息,盡管比較碎片化,但也有利于短時間內引起公眾的熱切關注,并與網友目擊或草根爆料形成協同。 微博的病毒式、爆炸式傳播效能,有利于增進信息公開的力度、提供信息突圍的可能,從而積極推動輿論監督和調查報道的空間。一般來說,這種情況比較適用于重大公共突發事件的調查報道,不存在為了追求獨家報道而對采訪行蹤進行保密的可能。 2、公眾圍觀、形成壓力。公眾對政務微博的網絡圍觀,或對公共事件的熱切關注,有利于推動相關責任部門通過微博來新聞發布、做出表態,從而給媒體的跟進報道提供空間或打開縫隙。我們通常講,2010年是“微博元年”,2011年是“政務微博元年”,而2012年可以說是“媒體微博元年”。當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設微博,使其新聞發布和信息公開工作從后臺走向前臺。過去,政府搞新聞發言人制度,可以躲在輿論“廣場”的后臺,當老百姓情緒太激動,造成的輿論壓力太大了,政府部門就把新聞發布臺搬到“廣場”當中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簡要發布和輿論引導?,F在,身處微博時代,一旦開設政務微博,躲躲閃閃的傳統做法就不管用了——你開設了微博,相當于把自己放在“廣場”當中,盡管還有個半透明的罩子把你罩著,但你必須隨時接受公眾的圍觀、質疑和批評。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如果政府沒有及時發布真相,公眾會用網絡圍觀形式來“扔香蕉皮”甚至“鞭尸”。就像有一個人就在你面前不斷罵你,你又是在廣場當中,你不得不回應。有時候,這種網絡圍觀會逼迫一些政府微博公開表態。可見,輿論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參與、影響調查性報道。 3、微博傳播、邊緣突破。由于商業壓力或者自我審查,一些調查記者完成的報道,無法最終刊登在報刊上。過去,在論壇和博客興盛的時期,少數調查記者也會將未刊發的報道發布到網絡論壇或個人博客中去,從而引起高層領導或社會各界的關注。比如,當年《瞭望東方周刊》的調查記者孫春龍,就是利用自己的博客發布了針對某省垮壩事件的報道,才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重視和批示,從而使胎死腹中的報道重新復活?,F在,也有不少調查記者開始充分利用微博作為突破管道,如果報道沒有正式刊發,則利用長微博的方式發在微博上,通過邀請同行、學者的轉發和評論,短時間里形成熱點;或者,將報道貼在博客或論壇之后,在微博上加以推薦、附上鏈接,也容易造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