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七、公民表達權和輿論監督的保障與完善 (一)保障公民的表達權有待加強 隨著微博等平臺的發展,公民有更多的表達渠道,但是也出現很多侵犯公民表達權的情況。重慶市職工方洪和彭水縣大學生“村官”任建宇先后因在微博上發表批評性言論被勞動教養,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保障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以及勞動教養制度的熱烈討論。在方洪提起的行政訴訟中,法院認為,方洪在騰訊微博上發表的評論,雖然言辭不雅,但不屬于散布謠言,也未造成擾亂社會治安秩序的嚴重后果,更不具備“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這一基本要件;國家公務人員對公民基于其職務行為的批評,應當保持克制、包容、謙恭的態度。被告以原告方洪虛構事實擾亂社會治安秩序作出勞動教養一年的決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判決此決定違法。在任建宇案中,法院雖以超過起訴期限為由駁回起訴,但也指出,任何公權力的行使都須依法、審慎,尤其是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嚴厲處分措施時,應遵循目的與手段相適應的原則,即使面對公民的過激不當言論,公權機關也應給與合理寬容。 (二)網絡輿論監督的成效顯著 被譽為“反應快、影響大、參與面廣的新興輿論監督方式”的網絡監督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繼續表現突出。 6月,陜西安康懷孕7個月的孕婦馮建梅遭當地計生人員強制引產,導致胎兒死亡,該事件照片在網絡傳播,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輿論壓力下,馮建梅得到政府的補償。專業媒體與網民自媒體在一些公共事件中展開了深層次的互動,往往是微博等自媒體發現問題,引起社會公眾討論,專業媒體進而信息重組,進行理性反思,取得了很好的輿論監督效果。 “8?26”陜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現場,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的笑容激怒網友,繼而被曝其佩戴多款價值不菲的名表,又因回應言辭欠妥,引發網友聲討。《法制日報》等紛紛對關于此事在微博上的言論進行摘編報道。經過專業媒體整合,碎片化的曝光引向反腐討論的軌道,9月21日,楊達才因存在嚴重違紀問題被撤職。 北京“7?21”暴雨發生后,網絡自媒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短時間內整合新聞動態,匯編新聞,人民網、新華網等專業媒體以新聞稿的形式播報互動平臺上的愛心救助傳遞,有力地推進了媒體關注度的提升,同時,北京政務微博等持續不斷發送官方信息,面對傳言和質疑在第一時間出面澄清。在北京暴雨災害事件中,北京官方深度介入民間輿論場,并對其進行積極引導,使得此次暴雨災害形成的輿論呈現出正面態勢。十八大以后,中央和地方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輿論監督中提出的問題,先后對原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等多名高官立案調查,體現了反腐倡廉的決心,受到輿論的高度贊揚。 (本文作者分別為中國傳媒大學政治與法律學院法律系副主任鄭寧、傳媒政策與法規專業研究生郭藝凡、李孟鑫、許旭、竇菲濤、徐文、李強。特別感謝中心顧問魏永征教授、李丹林教授、劉文杰副教授的指導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