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012年全年,中國傳媒大學媒體法規政策研究中心共搜集到傳媒法相關事例900個,本報告在概述本年度出臺的傳媒指導性立法和政策之后,對媒體體制改革與行政監管、互聯網治理、政府信息公開、《著作權法》修改和權利保護、名譽權保護、公民表達權與輿論監督這六個領域作出述評。文中未注明年份的表述均為2012年。 一、傳媒指導性立法及政策 11月,中共十八大報告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部分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應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在“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部分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2013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與媒體刑事案件報道關系最密切的有第150條“采取技術偵察措施取得的材料只能用于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第50條“禁止強迫自證其罪”、第188條“近親屬作證義務免除”制度,以及特別程序中關于未成年人保護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開展社會調查不公開審理制度等規定。學界認為,這些規定將促進我國刑事案件新聞報道模式的改變,從以偵查為重點轉向以開庭審判為重點。 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在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保障方面:要不斷完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和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加強對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合法權益的制度保障;依法保障新聞從業人員的知情權、采訪權、發表權、批評權、監督權,維護新聞機構、采編人員和新聞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鼓勵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暢通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的渠道。 1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三十次會議審議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內容包括:保護公民個人電子信息、治理垃圾電子信息、網絡身份管理以及有關部門的監管。 這些立法和文件指出了今后我國傳媒法治發展的目標和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