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和輿情網聯合發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社會輿情研究報告》指出,2011年第三季度,在曝光社會熱點事件方面,微博趕超報紙位列第二。微博正在挑戰大眾媒體在新聞業界的地位。隨著用戶量不斷擴大,以微博為第一發布渠道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龐雜,微博改變著社會交往方式,也改變著電視媒體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本文基于對微博傳播特征的分析,結合地市臺電視新聞運作的實際,探討電視媒體如何有效借力微博進行新聞報道的創新。
一、微博對于電視新聞的價值
一是作為新聞源頭的微博。以微博為媒介發布的信息具有即時生動的特點,時效性甚至可以達到與事件同步。由于微博的即時發布特性,新聞事件發生后,第一個發布信息的可能不是記者,而是普通市民,微博使得“人人都是記者”成為可能。“7·23”動車追尾事故發生后,最早發布事故消息的是新浪微博,發布者是一位乘坐事故動車的乘客、新浪微博網友“袁小蕪”。微博即時發布信息的功能契合新聞的時效性特征,如果新聞記者能夠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獲取新聞線索,將有助于擴展線索來源,縮短新聞時效。
二是作為信息碎片的微博。微博發布和傳播的信息在真實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與新聞要素相去甚遠。首先,微博發布信息囿于140字的限制,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一條微博難以反映一個新聞事件的全部要素,更難以描述事件中重要的細節。其次,微博信息的發布者并不像職業記者那樣經過專業新聞業務培訓,所發布的信息受個人主觀性影響較大,難以保證客觀公正。再次,微博難以規避虛假信息。碎片化的特征決定了職業記者面對微博海量信息應采取審慎的態度,也正因為如此,電視媒體對微博發布的信息進行再加工具有較大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從靜態的文字或照片變成動態的圖像,從模糊的片斷變成相對完整的新聞事件。
三是作為整合渠道的微博。微博信息的傳播具有獨特的特征。傳播學者喻國明教授認為微博是節點共享的即時信息網絡,“對其他節點所承載的信息的聚合是微博信息傳播的基本特征,由聚合而形成‘核心——邊緣’模式是微博信息傳播的基本模式。”[1]整合信息的特征有利于觀點匯集,并形成互相補充、糾錯的關系,彌補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缺點。借力微博,電視媒體可以和觀眾即時互動。如果地市臺在報道微博提供的新聞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引入來自微博的觀點和評論,并和網友保持實時互動,有利于電視新聞觀點多元、客觀公正。
二、地市臺新聞如何借力微博?
目前國內與微博互動的電視節目多集中在國家級和省級電視臺,地市臺作為當前民生新聞的主力軍與新媒體的互動明顯落后。事實上,在面對散布全國各地的微博信息,尤其是本地事件時,地市臺具有不可比擬的地緣優勢,借力微博既能獲得新聞線索,又能擴大節目影響力。成都電視臺聯合搜狐微博打造的全國首檔電視網絡求證欄目《新聞背景·求證》,就是以微博發端的事件為線索,記錄職業記者求證熱門微博、去偽存真的過程,可謂是地市臺借力微博進行內容創新的典型范例。地市臺借力微博的關鍵是,做好求證和整合兩項工作:
首先是微博內的積極求索,發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地市臺新聞記者應該重點關注三類人群的微博。一是本市其他新聞媒體和記者的微博,尤其是網絡媒體及其從業者的微博,他們扮演著網絡“新聞線人”的角色,往往能夠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信息,在準確度和權威性方面較其他微博高。二是本市政府官員、知名公眾人物以及各行業專家的微博,這些人活躍度高,經常關注和參與地方公共事件,是微博上的“意見領袖”。三是地方政府各級職能部門和公共服務類事業單位的官方微博,它們經常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性信息,這些信息和民生新聞高度相關。
微博內求索不能止于簡單關注,而應仔細觀察和綜合分析。2011年6月,《現代快報》爆出轟動一時的新聞“溧陽官員微博開房門”,線索就來自于江蘇省溧陽市衛生局局長謝某和其情婦張某的新浪微博。通過對兩位當事人微博細致的觀察和詳細的比對,記者發現了局長和已婚婦女有非正常關系的線索。想要深度挖掘新聞線索,記者本身應該成為一位“微博達人”,在平時下足功夫,把自己放在普通網友的位置,融入微博語態環境,積極參與微博的發布和轉發,在與本地微博網友的互動中獲得最具新聞價值的信息。
其次是微博外的反復求證,杜絕簡單復制和一報了之的現象。2010年《中國新聞周刊》官方微博曾因為轉發金庸去世的謠言,導致該雜志一位副總編輯、一位主編和一位編輯辭職。
求證的手段有很多,一是直接求證。微博的實名認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記者尋找信息來源、求證新聞事實提供了初步保證,直接向微博信息發布者求證是初步驗證信息真偽最為簡捷的方式。二是趕赴事發地調查采訪、向現場求證,可以幫助記者獲得更為直接的證據,這方面地市臺更是近水樓臺。三是多側面多渠道佐證,向現場目擊者、與當事人相關的社會關系人、與事件相關的政府職能部門、相關行業專家求證,可以幫助記者獲得更多翔實的細節。
另外,電視新聞記者要善于利用微博的自我糾偏功能。就單個新聞事件來說,微博網友們發布的信息往往會形成相互補充的關系,但也難免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情形。如果遇到相互矛盾的信息,記者更需要高度警惕、謹慎處理。在求證的過程中,信息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并不是壞事,反而往往是事件逐步走向明朗的前奏,更是記者探求真相的契機。記者應對相互矛盾的信息進行仔細比對和反復辨偽,明晰事實真相。
再次是線上線下的深度整合。如何借力微博做好新聞,做深報道?電視新聞采編是一個對信息進行再次加工和深度整合的過程,微博信息實時流動、動態傳播的特點,正是電視媒體充分整合信息的切入點。
2011年12月15日,常州網友在新浪微博發布兩張觸目驚心的照片:清晨的高架公路上,一群學生模樣的孩子推著一輛拋錨的破舊校車,周圍則是急馳而過的機動車輛。眾多常州網友通過微博向社會呼吁,要求相關部門徹底查清校車拋錨和學生推車背后的真相。以這條微博為線索,常州電視臺新聞頻道的記者迅速展開求證。經過多方證實,最終查清一所外來工子弟學校使用被淘汰的中巴車在高架上因缺油引起拋錨、學生們被迫推車的真相。節目播出后,當事駕駛員因缺乏安全意識被開除,車輛所屬學校被教育部門勒令整改。通過分析該案例,可以模擬出電視媒體報道微博新聞事件的流程圖:
從這個流程圖可以看到,記者對于微博信息求證的過程,是信息從模糊變準確,從碎片變完整的過程,也是新聞事實逐漸被還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微博的及時爆料,也有電視媒體的嚴謹求證,在兩者的互動中,無論是微博網友,還是電視觀眾,最終獲得的都是最為完整真實的信息,對事件的考量最終在真相中理性回歸。
對于碎片化的微博信息進行優化整合,電視媒體是一個良好的平臺。通過微博,電視媒體新聞創新得以實現,媒體功能得以延伸,節目影響力得以擴展;而通過電視媒體的整合優化,微博信息傳播亦能夠獲得良性循環,健康發展。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注釋:
[1]喻國明,歐亞,張佰明,王斌.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