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三)媒介距離的可變性。 當我們將傳播者和受眾視為群體時,我們看到了媒介距離的差異性;而當我們將受眾視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時,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對象在保持媒介距離方面是有區別的。媒介距離的可變性是指同一個受眾或傳播者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的媒介距離是不同的。 媒介距離的可變性既可以因個人保持能力的大小而變化,也會根據對象的特性而變化。受眾或傳播者的興趣、愛好、個性、價值觀等因素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此外,每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人生階段,所經歷的遭遇和所受的教育也會不斷變化。處在不同階段的人們面對即使是相同的傳播內容時,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距離。一個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很難體會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中的“辦公室政治”,而當其邁出校園走上工作崗位后,才能深刻理解,甚至成為其職場生涯的“教科書”。受眾群體會隨著社會環境或群體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發生群體價值和規范的變化,導致受眾群體的媒介距離變化。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形象地描繪了這種感覺:“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媒介距離的矛盾性、差異性、可變性并非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在某一特定時刻,媒介距離的矛盾性、差異性、可變性處于適當程度,使主體保持在一個適度媒介距離時,就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二)社會距離 美國學者派樂福認為:“社會距離是一復合變量,它包含人們感受到的相似、相近、認同感。”[14]通常,人們將社會成員中由經濟、政治地位造成的社會距離,稱為垂直距離;由交往疏密造成的社會距離,稱為水平距離。帕克認為,水平距離是一種擴張和縮小的態度,而垂直距離是具有地位差別的優越感和自卑感,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15] 在傳播活動中,社會距離是指由于生理、職業、受教育程度、種族、文化、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而造成的大眾媒介傳播者及其傳播內容與受眾之間存在的關系親疏程度。傳受者的社會距離的差異會帶來不同的傳播效果。處于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傳播者和受眾,會由于種族、民族、語言、文化等因素造成信息傳播中的一些阻礙,使受眾在理解傳播內容時會發生偏差甚至誤解,從而無法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第一,教育程度的差異會引發媒介社會距離。不僅受教育程度對大眾媒介的傳播內容有很大影響,而且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眾在媒介選擇方面有明顯的偏好。有調查顯示,大學以上學歷的觀眾更偏好看中央臺電視劇,其收視份額明顯超過省級衛視,達到53%和46%。此外,在受媒介影響的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受眾之間也會存在明顯的差異。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越容易受到媒介宣傳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受其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