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媒介距離的矛盾性,是指傳播者、受眾與媒介內容之間保持既出又入、不遠不近、恰到好處的適度距離,才能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如果媒介距離太近,傳播者可能會“熟視無睹”,無法從“陌生”的角度看待新聞事件,從而會忽略有價值的信息。距離太近,也會遭遇來自本地的傳播干擾和阻礙,影響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從而導致媒介內容的正常生產和傳播。彼地新聞媒體對發生在此地的新聞事件進行監督批評性報道的所謂異地監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由于空間距離太近引起的利益風險,但本地媒體對發生在本地事件的集體“失聲”,無疑又會威脅到本地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媒介距離太近對受眾來說也是不利的。一方面,媒介所傳播內容與受眾的空間距離越近,受眾對事件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受眾越容易對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斷。另一方面,當媒介所報道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信息發生沖突時,受眾的“選擇性接觸”(selective exposure)機制就會啟動,即受眾更愿意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和態度一致或接近的內容加以接觸,而對于對立或沖突的內容有一種回避的傾向。[6]這時,媒體就無法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如果媒介距離過遠,就無法看清細節、局部和個體特征,自然也無法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對傳播者來說,媒介距離過遠會影響其對媒介內容的生產。對于距離遙遠的地方,媒體很難將記者及時派往事件現場;為節約成本起見,媒體也通常會使用國內外一些較大通訊社的稿件。同時,記者對距離遙遠的地方的制度、習俗、文化、歷史、語言等大都缺乏全面的認識,有些甚至帶有偏見或排斥心理,因而容易在報道事件時產生偏差和誤解。 (二)媒介距離的差異性。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媒介距離的差異性就是指不同的傳播者和受眾群對相同的事物會產生不同的媒介距離和認知結果。 媒介距離的差異性主要是由受眾或傳播者個人所屬群體的差異導致的。受眾或傳播者接觸媒介內容的行為雖然是個體性的,但這種活動通常受到他所歸屬群體的影響。群體屬性的不同意味著受眾或傳播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社會地位、價值觀和信念、對事物的立場和看法、心理特點等都有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性導致了他們對媒介內容需求、接觸、反應的不同,即媒介距離的差異。受眾在接觸媒介信息時并非不加選擇全盤接受,而是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己的立場觀點一致的信息。影響受眾選擇性接觸的因素除了個人偏好外,群體的價值和規范起著重要作用。 受眾群體的媒介距離差異性不僅影響了受眾對媒介內容的接觸和反應,也影響著受眾對媒介類型的選擇。例如,面對電視劇中的生離死別,許多女性觀眾會感同身受,潸然淚下,而男性觀眾則不以為然;青少年習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而老年人更喜歡讀報紙看電視。 媒介距離的差異性為大眾媒介創造豐富的內容提供了動力,為媒介找準受眾定位創造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