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輿論監督范圍更廣。微博作為一個信息快速發展和輿論聚集的動態媒體,可以輕松地實現信息的傳遞和輿論的聚集,在信息傳遞過程中,讓用戶隨時隨地了解到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事件,傾聽到世界的聲音,豐富了用戶的使用黏度。截至2011年12月,中國的微博用戶已近3億,成為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群體,龐大的用戶群體下,用戶發布和接收信息的范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擴寬了輿論監督的范圍。劉建明教授提出,無數個人的意見在“場”的作用下,經過多方的交流、協調、組合、揚棄,會比一般環境下快得多的速度形成輿論,并有加速蔓延的趨勢。而構成輿論場的主要因素是同一空間人們的相鄰密度和交往頻率較高,空間的開放程度較大,空間感染力或誘惑程度較強,具備這些因素往往可以在這一空間形成輿論場。[4]微博傳播者構建了精神空間相互對話探討的輿論場,在信息傳播的環境中,傳播者的轉發、評論、“@+”功能使信息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得以傳播,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對某一事件的核心觀點和看法。微博提供了便捷平等的發言渠道,成為輿論監督新陣地,豐富了民眾表達的渠道,有益于還原民眾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等權利。正是有了微博的輿論監督,才讓“開房局長”在網民的圍觀中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因為有了微博的推動力,才掀起了全民打拐的浪潮,“郭美美事件”引發了國民對中國慈善機構積壓已久的質疑,致使多家慈善機構作出回應,推出公開透明的捐款管理信息網絡查詢平臺。微博給予普通民眾平等的話語權,提供社會判斷的思想參照系,微博正在改變社會傳播生態,推動社會進步。 微博言論具有平民化的特征,微內容更多的是體現人們的日常行為規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的信息符合人性的邏輯結構,其內容既有自己關注的新聞實事、各類資訊,還可以展現自己的心情、觀點,體現了個體活生生的生存狀態,傳播者之間透過微博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所以傳播的范圍更廣,加上人們自主的情感的影響,讓輿論監督的力度更具有人性的特點,微內容的價值含量決定了其傳播深度和廣度,對社會非公平正義的監督,在輿論傳播中價值日益凸顯。 輿情影響力匯集增大。公眾可以利用微博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監督政府行為,并建言獻策,對政府公共管理體制、機制、運作模式產生重大的影響。微博言論以主題的多元化、議題的廣泛化,使民意表達更直接、更充分,能有效地表達和反映出不同利益的需求,推動了公眾管理的進程。“微博問政”打破了傳統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出臺方式,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官員利用微博搜集民意、在線與公眾交流,微博成為人大代表們搜集民意、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影響力匯集增大。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的《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1)》數據顯示,2010年至少有155起影響力較大的社會輿情熱點事件,政府輿情事件占比達到60%,而個人輿情事件的占比也在不斷升高,占到14%。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興起,使社會輿情發生了很多變化,網絡輿論成為體現社會人心的巨大的力量,微博使民意表達的聚集性升溫,促使一個事件、一個觀點成為公眾議論的話題,并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進而將其提上議程。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網絡輿情特別是微博輿情對公共事務的影響會越來越深遠,從宜黃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極富戲劇性地風生水起,到日本核輻射引起的搶鹽風波、中石化天價酒、局長開房直播、“7·23”甬溫線動車追尾事件、歸真堂事件等微博傳播事件,都是微內容引發的輿論浪潮和輿論累進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引發社會的共振。 綜上所述,微博輿論已成為塑造當下社會輿論生態的重要力量,它的生成和傳播規律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對微博輿論規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社會輿論的健康發展,有助于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田卉,柯惠新.網絡環境下的輿論形成模式及調控分析[J].現代傳播,2010(1). [2]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M].陳德民,葉曉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592. [3]宋好.微博時代“意見領袖”特點探析[J].今傳媒,2010(11). [4]劉建明.輿論傳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65. (殷俊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傳媒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何芳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傳媒學院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