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網絡環境中,新聞重要性程度的判斷標準則更為多樣化,網絡的海量存儲,使其較傳統媒體能夠容納更多的新聞議題,網絡非線性、模塊化的表現方式使人們有條件梳理各自對新聞重要性的理解。此外,媒介細分與媒介定位帶來了網絡媒體對新聞的差異化處理,形成不同的重點新聞報道,以及媒體對“小眾”興趣的滿足和培養,都使得受眾對于重要新聞的判斷更加紛繁多樣。研究者如何從豐富的報道內容中選擇富有代表性的新聞進行擴散研究成為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 信息的發布情境。重大新聞的發布情境(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涉及新聞發布的時間與受眾接收新聞的地點)也是影響新聞擴散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重大新聞發布的情景(如新聞發布于午夜時分或在節目中插播重要新聞等)會影響人們初次知曉新聞的渠道和新聞擴散的速度。 在網絡環境中,新聞的實時更新與人們瀏覽新聞情境的不確定性使新聞擴散研究對于新聞發布情境的測試趨于復雜。網絡辦公環境與移動多媒體終端的使用使得網絡受眾的工作時間與休閑時間不易區分,而對受眾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新聞接收比較是以往很多擴散研究經常采用的方式。 信息的接近性。新聞學研究將新聞的接近性分為地理接近性與心理接近性。網絡傳播無遠弗屆的特點使網民之間的地理接近性被弱化,心理接近性被不斷強調與利用。心理接近性將遠隔千山萬水的網友聚合在某一網絡平臺,對新聞事件進行討論和二次傳播,這些情況都會不斷擴張新聞的擴散空間。因此在網絡新聞擴散研究中加入心理接近性的測試變量,是進行網絡新聞擴散研究的必要路徑。 信息的冗余度。美國社會學者在對傳單信息擴散效果進行實地試驗時發現,信息的重復程度與信息的知曉度呈正相關。傳單投放數量越多,知曉者越多,但當重復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知曉者的增長速度降低,呈邊際遞減趨勢。 轉載與轉帖是網絡新聞信息流動的主要形式。新聞信息在一次次地頻繁復制之后,不僅數量上實現了幾何增長,而且由于網絡去中心化的傳播結構,實現了新聞在空間分布上的擴張。對于網絡受眾而言,信息的冗余度更是與其接觸網絡的時間與瀏覽范圍密切相關,此外,新聞網站的新聞推廣方式(例如通過RSS、ICQ新聞界面等各種技術手段)也會對新聞的冗余度產生影響。 第二,社會網絡的影響。 Everett M.Rogers在對22個關于新聞擴散的研究進行總結時認為,新聞擴散研究對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理解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相互關系有獨特優勢。[1]新聞擴散研究更加關注媒介信息所激發的人際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