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2日,快書包CEO徐智明做客人民網傳媒沙龍接受訪談。 用戶需要掌控消費過程 移動收貨成為可能 快書包區別于其他網上書店的特色就是“一小時到貨”承諾。徐智明認為,目前的電子商務已經達成了兩點傳統銷售群體不能完成的需求,第一是24小時下訂單,第二是送貨上門。但這兩點滿足的需求的背后還有未被滿足的,就是在消費者希望的時間拿到商品。他舉例說:”比如兩點鐘做直播,如果上午下了一個訂單,你希望在兩點之前拿到,不要正好我們做直播的時候給你送貨來了。”徐智明表示,“快”的背后代表了消費者對消費過程的掌控,這里是存在潛在需求的。 徐智明認為,基于這點,消費者慢慢習慣后,可以延伸出快書包的更多用法,比如移動收貨。他舉例說:“因為你可以判定預估未來你可以拿到貨的時間,所以很多人可以在移動的地點,比如咖啡廳,比如逛商場的時候,甚至有的人可能在三里屯逛的時候說我下一個訂單,跟我們約定在某某某商店門口幾點交貨,因為你可以掌控這個時間,你就可以把下訂單和收貨的形式多樣。” 徐智明表示,目前快書包未開通晚間和周末配送,是從人力的角度考慮,但這個時間段確實也有需求。等到顧客基數過大,訂單基數過大時,從人力投入比較劃算的時候,肯定要開通周末和晚間配送服務。 沒有企業能滿足所有人 研究目標群體需求 相對于其他規模較大的網上書店,“快書包”并未涵蓋全部的圖書品種。對此,徐智明解釋說:“從兩個角度講,第一,所有的行業一定是“八二原則”,就是說實際上20%甚至更少的圖書在達成一個80%的銷量。所以我們選書的時候就有兩個維度——第一是它的銷量維度,一般我們會選擇預計按銷量在二三萬以上的。第二,我們有一個價值判斷,比如我們有四個關鍵詞,叫品味、趣味、愛和美。作為消費者來講,我到這里來買書的時候,突然發現我想找的書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另外一個聲音是說,我發現快書包選的書都是我想要的?!?/p> 徐智明認為,天底下不存在能夠滿足消費者所有需求的企業,“快書包”要去研究自己的目標消費者喜歡哪些圖書,哪些雜志,哪些食品和飲品。他舉例說,目前售賣的食品和飲品主要是進口食品,因為白領人群對此有比較大的需求。徐智明說:“為什么我們強調網上精品便利店,在便利店選擇基礎上我們又做了一個精選,基本上要往中上走。要去研究消費者需求,研究他的品牌偏好,不管哪個類型都要采購他喜歡的?!?/p> 瞄準大城市中心區白領 不經營電子書 “快書包”的主要目標客戶群是大城市中心區的辦公人群,尤其是寫字樓人群。第一,大城市中心區相對比較集中,“一小時配送”容易實現。第二,人的密度特別大,一個寫字樓里面就幾千人,相對來講人聚集的時間集中。第三,消費頻率比較高、消費能力比較強,也習慣接受電子商務的人群主要在大中城市中心區。 徐智明也曾經考慮過經營電子書,但后來放棄了這個念頭。他說:“我發現如果建電子圖書的銷售平臺,基本是只有三五個巨頭才有機會,基本上是沒有草根機會的。所以,我不再動這個念頭了?,F在越來越多的人是習慣于電子閱讀的,另外越多的資訊內容適合于做電子內容這種形態的,這種變化,我想從大趨勢來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基本上已經不納入我的考慮范疇。” 誕生自偶然念頭 要做"網上便利店" “快書包”的創辦起源于自己一個比較偶然的想法。他回憶說:“有一次我出差的時候,住在外地的酒店里面,晚上帶的書看完了,我這個時候就想,如果我打一個電話就能夠有人,比如20分鐘、30分鐘能夠給我送一本書來的話,對我來講,對商旅客人可能是一個需求。” 徐智明后來把這個項目確定為“一小時配送”這樣一個概念。既可以服務于商旅客人,也可以服務于其他的客人,并逐步把這個想法完善,形成了現在的“快書包”。他說:“一開始誕生的念頭是往酒店客房里面賣書,后來逐步地擴展成定位為服務于大城市中心區的人群。另外,既然可以賣書,也可以賣其他的商品,所以我們逐步過渡到賣書、賣雜志,包括食品、飲品,變成網上便利店這樣的概念?!?/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