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筆者伏案寫作這篇評論時,第七屆(2011)中國傳媒年會正在杭州浙江傳媒學院紅紅火火地進行著各項議程。此屆年會體現了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提出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內涵,“文化強國建設:傳媒業的機遇與挑戰”成為本屆年會的主題之一。 想想也對,目前中國從數量到規模,從人員到資本,早已成為了傳媒大國,但要成為世界級的傳媒強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其中,傳媒教育應該是責無旁貸的,應該被放在首要位置,傳媒教育更應該是世界一流的,并能夠支撐傳媒強國持續性建設的。 建設傳媒強國,人才是關鍵,這句話讓誰聽了都覺得未免太過老套,然而道理就是如此。遠觀歐美諸強,傳媒高等教育的確比我們做得好,那些名牌大學培養出來的新聞傳播、廣播影視、編輯出版等專門人才,進入傳媒業后成為傳媒精英的大有人在。近觀我國,規模上,我們的高等教育已是超級大國,每年680多萬的本科畢業生數量,這其中不乏學習傳媒各專業的學子們。但是質量上,偏理論少實踐,靠模仿缺創新,講待遇畏吃苦,是傳媒類畢業生的普遍現象。 如何改變現狀,讓傳媒教育有力地支撐起傳媒強國建設?筆者有以下的一己之見。 首先,傳媒教育要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那么傳媒類高校作為文化教育單位,就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事業心、有一技之長的傳媒人才作為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為此,傳媒類高校應銳意改革,解決好辦學與培養人才的體制和機制問題,努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讓新一代傳媒人接過社會主義文化的大旗,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絕對主力。 具體而言,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的中國新聞傳播的人才發源地和翹楚聚集地,讓新一代的白巖松、水均益、閭丘露薇們,胸懷理想,身藏絕技,昂首邁進傳媒領域。 其次,傳媒教育要解決規模與質量的問題。目前國內有63所大學招收“編輯出版學專業”本科生,有19所學校招收“出版與發行專業”專科生,還有47所高校培養出版方向的碩士研究生,8所高校培養博士生。2010年,教育部還批準了14所大學開始招收“出版專業碩士”。不過,這樣不大的辦學規模已有過剩之虞,畢業生進入正規的報刊社、出版社越來越難。 新聞學專業目前的辦學規模更加令人擔憂。據統計,全國已有超過600家高校開設了本科新聞學專業,設置“新聞學院”的高校也有300余家;2010年教育部又批準了48所高校開始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廣告學專業同樣存在規模數量發展過快的問題。這導致新聞學、廣告學專業的畢業生開始過剩,找不到對口工作,學非所用的現象屢見不鮮。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在傳媒教育的規模與質量上出現了偏差,需要盡快控制學生數量的增長,將重心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上來,這樣才符合傳媒強國建設的大方向、大趨勢。 第三,傳媒教育要解決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時下我國傳媒類高等教育被世人詬病的主要一點就是為教育而教育,為學習而學習。大部分課程仍然沿用“填鴨式”的講授方式,老師以完成課時量為己任,學生則以混學分為目標,至于專業素質、一技之長、創新能力、批判精神等,任由政府部門天天強調,教育研究者不斷呼吁,但很少被貫徹執行到傳媒教育的具體環節之中。傳媒類專業的各領域知識,既有理論也有實踐,教育教學中必須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在傳媒數字化的背景下,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創新創意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 理論與實踐,本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卻搞不明白高校教師們為什么總把它們割裂開來。大概是這些教師大多受益于“學院派”式的教育,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中缺少了行業實踐這一環,再讓他們去指導實踐也確實勉為其難。如何解決?很簡單,先讓傳媒類的教師們深入傳媒一線,學到真正的知識和技能,理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真諦后,再回到課堂。相信這樣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傳媒專業學生,才可以勝任未來寬范圍、多領域、腦體并重的傳媒類工作。 一言以蔽之,傳媒強國建設離不開傳媒教育。實施傳媒強國戰略,傳媒人才必不可少,需要傳媒教育的強力支撐。傳媒業大發展大繁榮,將為傳媒精英們搭建起一個大舞臺,關鍵是傳媒教育要能夠制造出這些精英來,并能夠盤活這個舞臺。(來源:《傳媒》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