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華網武漢4月1日電(記者 俞儉)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張煒31日在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當代寫作研究中心成立時說,文學不會死,文學應堅守本質的東西,而不是迎合世俗。 剛剛成立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當代寫作研究中心舉辦了以“百年中國歷史經驗與文學原創(chuàng)”為主題的首場學術研討會。張煒發(fā)言說,對中國當代文學的悲觀態(tài)度完全沒有必要。任何一個時代,文學都有自己的困境、自己的問題。19世紀就曾有人質疑文學死了,法國作家雨果對此作出回答,如果文學死亡了,沒有詩人了,太陽不會再升起,玫瑰花也不會開,男女也不會相愛了。 近年來,對于文學步入絕境、文學已經死了的議論不絕于耳,其實一點不必驚惶。真正的大家是秉持文學的崇高信念和理想,抓住適合文學的本質,獲得更多的讀者,堅守而不是迎合。 張煒認為,目前西方對待中國文學是不平等的,不是以文學的態(tài)度對待文學,關注的重點不是文學本身,而是以文學窺視中國社會。從他們關注的作家、作品來看,就會得出這個結論,我們不能對他們迎合。 張煒坦言,中國作家接受現實層面、社會層面的制約太重,不能沉下心來自我做功課,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學含金量。他認為,有的文學研究不是從文學角度對待中國文學,而把文學當作思想觀念傳達的工具。文學研究不應符號化,簡單化,把文學作品當作論文來讀,文學研究就沒有價值了。 他期望中國當代寫作研究中心以文學為中心展開研究,而不是以研究為中心,扭轉當下文學評論的風氣。 研討會上,來自武漢高校的10多位文學評論家、教授就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研討。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當代作家的差距不是技藝層面,而是眼光胸襟,有的作家作品只是生活積累的呈現,很少吸取人文內涵,缺少更深入的思考。沒有思想的作家在文學史上是不會留下痕跡,要做沉思型的作家,不是湊熱鬧的人,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對歷史記憶不遺忘,對現實敢于面對,對理想不懈追求,開出更加燦爛的思想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