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 圖/重慶晨報記者 王海 李昕 祖籍四川鄰水,生于北京,在清華園中長大。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同年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歷任校對員、助理編輯、文藝理論組副組長、當代文學第二編輯室副主任、綜合第一編輯室主任、社長助理兼當代文學第二編輯室主任,《中華散文》副主編、副編審。1996年12月被派赴香港工作,任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后任執行總編輯、總編輯。2005年初奉調回京,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副總編輯、編審,2010年12月任總編輯。 重慶晨報訊 (記者 何薇)“每年新書20多萬(種),有一半是不必讀的垃圾,讀了也是浪費時間!”,“我不相信抱著手機就能把大部頭讀了!”,“現在的知識分子都是技術知識分子,離開了自己的專業,還不如普通人!”昨晚,“三聯之夜”主題講座在解放碑精典書店舉行,而在活動開始前,主講人、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接受重慶晨報專訪,毫不留情對當下讀書的一些怪相進行了批判。 怪象1 出版社失去自我 “大而全”成了當今中國眾多出版社的發展目標,只求做大不求做好。對此,李昕表示,“做成中國最大的出版社”從來不是三聯的目標。 “三聯書店(生活·讀書·新知書店的簡稱)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鄒韜奮等創始人其名其事也是意義非凡,三聯書店的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一直就是其最大特點。”李昕表示,幾十年風雨走到如今,三聯書店不可能堅持“小而特”的精品路線了,但即便是轉型,三聯也要堅持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是什么書都出的。比如網絡文學、流行文學和操作型書籍,三聯就不會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