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底蘊涵養與路徑整合 ——國際新聞傳播碩士培養三種模式評析 □?文/李習文?周慶安 我們常常陷入“聞鼙鼓而思良將”的狀態中,比如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的培養。“向世界說明中國”過程中的諸多困境,通常受限于人才儲備不足和能力欠缺。尤其是提高國際傳播能力成為國家戰略的時候,中國的整體發展對國際傳播事業的結構性需求日漸明顯和迫切,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工作受到越來越多重視。 源頭活水與系統工程 我們愿意把高等院校稱之為“源頭活水”。因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其中,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作為高校新聞院系的代表、能夠發揮教育資源富集、學習環境良好的優勢,具有高起點、高效率、成系統、成規模的特點。在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這些優勢同樣重要。 從一個層面看,這種源頭活水首先要解決人才可用問題。在之前和用人單位的訪談中,普遍感受到用人單位覺得學生“眼高手低”,不會寫稿子。這種意見,在我們目前國際傳播后備人才教育中得到高度強調和自覺強化,甚至在一些層面較之過去還呈現出更大的力度,產生不少的創新。比如,大比重開設業務課、廣泛延請有經驗的新聞從業者擔任業務課老師、請媒體一線采編人員參與主持相關課程、將長時間的實習環節作為必修課等等。尤其是在國際傳播后備人才全期培養各環節,我國對外傳播的主管部門、中央各大媒體與有關新聞院校之間的密切互動和有效合作前所罕見。 目前,在國際傳播后備人才培養工作中,來自決策層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引來多方矚目,來自業界和教育界的主動實踐具有很大的力度和很強的創新性,一批畢業生也順利走出校門開始在國際傳播業務崗位上建功立業。然而,圍繞“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等基本問題,仍然還需要有進一步的解釋和澄清。主導性的意見認為,院校教育的目標應牢牢定位為國際傳播工作的第一任職需要,與媒體工作崗位無縫銜接,故而應特別強調外語采編技能上的教與學,以使后備人才從新聞院系畢業后進入媒體可以“來即能戰”。 然而另一個層面,國際傳播技能更新的真實速度遠遠超過了院校教育內容所能達到的調整速度,所涉及技能的廣度也遠遠超過了院校教育所允許包含的范圍廣度,使得完全 “跟上”和“匹配”基本是一個不可能任務。尤其是在一個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為大發展的中國培養國際傳播后備人才,在當前“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新情況、新問題面前,在快速更新換代的傳媒技術面前,在層出不窮的傳播形式面前,具體的技巧方法很可能隨學隨舊,反而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與遠見最終支撐著后備人才的未來發展和功業貢獻。比如來自媒體等用人單位的另一個意見是,希望國際傳播后備人才經過高校培養后“內行但不要‘匠氣’”,最好還能增強建設性批判、創造性建構的能力,從而可以在重大的國際傳播戰役中出思想、出創意、挑大梁。這些需求,在當前的教育培養中還缺乏自覺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