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報業影視傳播的新模式 ——從電視劇《奢香夫人》社會反響及宣傳推介說起 “十一五”與“十二五”期間,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黔森影視工作室已經拍攝和將籌資拍攝制作18部“貴州戲”。工作室以靈活的市場機制,把國內外一流的制作團隊為“貴州戲”所用,借助名編、名導、名演員的聚合效應,貴州日報報業集團發展非報產業和創新外宣搭上了快車,貴州文化通過一部部精彩影視劇在全國立體亮相,開啟了報業規模做影視的先河。 □ 文/姚遠 蘇丹 黃蔚 2011年,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黔森影視工作室有5部影視劇登陸全國影視平臺,包括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的電影《曠繼勛蓬遂起義》,全國院線上映的電影《幸存日》《云下的日子》,以及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首播的《奢香夫人》,11月底在四個衛視頻道和1個省臺播出的《風雨梵凈山》。 截至11月23日,電視劇《奢香夫人》在央視長達半月的熱播圓滿結束。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貴州日報報業集團·黔森影視文化工作室,中共畢節地委、行署,新疆喀什坤華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這部電視劇,宛若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風吹拂神州大地,激起了不小的漣漪。 主流價值觀下的大眾審美 《奢香夫人》優秀之處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奢香夫人》拓寬了主旋律影視作品創作道路。 《奢香夫人》以嚴肅的創作態度,樹立了奢香夫人這樣一位女政治家形象,講述了西南少數民族與其它民族的文化融合,表達了弘揚民族團結的主題。它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再現歷史與人物,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緊張激烈的戲劇沖突與委婉細膩的情感糾葛使得該劇具有很強的藝術張力,達到一種較好的觀賞效果。 當今中國,影視劇已經成為最普及、最活躍、最具影響力的文化需求。要能講好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就要突破傳統敘事窠臼的架構,在宏大敘事中照應歷史細節。電視劇《奢香夫人》積幾十年貴州奢香文化的底蘊,又以時代精神賦予了奢香更為豐富的內涵。在拍攝過程中,畢節斥資6000萬元,在大方重建“貴州宣慰府”作為外景拍攝地,氣勢恢宏、青瓦紅墻的建筑,大氣、莊重、寫實,成為文化勝景,這是貴州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次大手筆。創作團隊以民族歷史題材應有的人文特點,濃郁的彝族風情,精美的場景服飾,使觀眾感到又有美感,又能怡情。好看、耐看、爭相看,使這部影視劇作既有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又有大眾審美的照應;是一部值得期待,值得總結的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影視作品。 《奢香夫人》將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和文化保護相結合,大大拓寬了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道路,為以后的主旋律影視劇創作留下了可以參照借鑒的范例。 二是《奢香夫人》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在中國電視劇的大家庭里,少數民族題材的電視劇還比較少。通過電視劇的文化傳播,可以將各民族歷史、文化和文明呈現在全國電視劇觀眾面前,使觀眾不僅享受到美,而且進一步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電視劇還可以推動文化繁榮,發揮文化引領社會風尚、教育人民、服務人民、促進發展的作用。 近些年來,有一些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出現了戲說歷史、解構歷史、顛覆歷史的創作傾向,從而使歷史題材中的歷史模糊不清,甚至被誤讀和顛覆。而《奢香夫人》堅持正確的唯物史觀,按照推動歷史前進和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念,倡導仁德,倡導團結、和諧,沒有跟風搬用西方的人性觀念,隨意重新解構中國歷史和文化,而是把歷史本身的精神資源跟今天社會需要的資源自然而然溝通和呼應,成為民族團結的黏合劑。 文化自覺不是空穴來風,必須著眼于提高民族精神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奢香夫人》以高度文化自覺,自覺認識影視劇的文化功能,自覺遵循精神產品創作和生產規律,自覺踐行了文化工作者時代擔當和歷史使命,針對“奢香夫人”這樣的歷史文化人物資源,進行最佳優化配置,發掘和表現貴州人的精神之美、乃至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永生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