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 ——都市類報紙“走轉改”的實踐與思考 以“飛入尋常百姓家”為目標、以基層報道、民生報道為重點的都市類媒體如何“走轉改”?怎樣認識必要性、加強針對性?如何建立長效機制?本文以《南京晨報》的實踐作一些探討。 □ 文/姜圣瑜 “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這是雜交稻之父袁隆平的話,是他作為一位院士的成功之道。 當前,全國新聞界正在開展轟轟烈烈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什么是大地?實際就是大地,群眾就是大地,生活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是天空,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與大地貼得更近,看天空才會更遠。”只有深入基層,才不會坐井觀天;只有走進基層,才能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徹;只有走進基層,才能胸中有大局,筆下出精品,寫出一篇篇“頂天立地”的報道、寫出“讓黨和人民都滿意”的報道…… “看天空不遠”是因為“貼大地不近”——都市報更需要貼近大地的五大理由 從都市報的地位與作用來看,都市報對百姓影響更大;從都市報的隊伍來看,年輕人是主力軍;都市報記者年紀輕、學歷高、思想活、有沖勁,給報社注入了新鮮血液,但這些年輕記者大多是從“家門”到“學校門”再到“報社門”,他們當中有少數人成了喝喝咖啡的“小資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粘貼復制的“電腦記者”。 從都市報的報道內容來看,有些往往沉迷于“小眾旨趣”的自我玩賞;都市報許多年輕人的報道往往熱衷宣揚個別成功人士不可復制的傳奇,渲染獨特個體不具普遍性的奇情怪想,沉迷“小眾旨趣”的自我玩賞,以致脫離偉大時代,遠離沸騰生活。有的報紙為迎合部分人的獵奇心理,幾乎辦成了明星大腕專版、奇人怪事的秀場;有的報紙版面上車禍高發、偷情不斷,小三小四上頭條、人命關天看熱鬧。 從都市報的大局意識來看,“看天空不遠”是因為“貼大地不近”;都市報的編輯記者要增加政治意識、宏觀意識、大局意識,也要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從都市報的群眾觀點來看,“我是誰”的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群眾觀點的根本問題,對這個問題都市報記者并沒有真正解決好。以批評報道為例,輿論監督是社會的排氣閥,也是都市報不可或缺的報道內容。然而在輿論監督過程中有些編輯記者往往搞不清楚“我是誰”。有的以“救世主”自居;有的成為落后人群的“民意代表”,不能以建設性態度搞輿論監督;還有的報紙企圖通過搞批評報道打開市場,贏得發行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