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黃自然 摘要:網絡流行體主要由網絡媒介、傳統媒介和社會新聞事件觸發,其發展與流變一般會經歷“觸發與顯現——網絡躥紅——傳統媒介關注——磨蝕與淡出”等過程。網絡流行體的傳播具有時效性、高頻性、動態性、交叉傳播性和傳播周期短化等特征。 關鍵詞:網絡流行體 流變機制 傳播特征 網絡流行體及其觸發來源 網絡流行體肇始于2006年的“梨花體”。通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檢索和相關報刊查閱發現,從2006年至今年8月,先后流行并被紙質媒體報道的網絡流行體達30多種。 2007年至2008年網絡流行體只零星出現,主要有“知音體”、“瓊瑤體”、“腦殘體”等。自2009年以來,網絡流行體的出現越來越頻繁。2009年至2010年先后進入大眾視野的有“紡紗體”、“蜜糖體”、“紅樓體”、“走進科學體”、“校內體”、“凡客體”、“羊羔體”、“QQ體”、“子彈體”和“親密體”等。而自今年年初以來,網絡流行體呈現出頻繁爆發的態勢:從1月到8月,先后出現了“見與不見體”、“淘寶體”、“丹丹體”、“銀鐲體”、“咆哮體”、“寶黛體”、“遇見體”、“挺住體”、“私奔體”、“有種體”、“波波體”、“決定體”、“大概體”、“海嘯體”、“高鐵體”、“藍精靈體”、“Hold住體”和“TVB體”等18種網絡語體,網絡語言的發展似乎已從“網絡流行語”時代進入到“網絡流行體”時代。 從其來源看,網絡流行體最初都是在網絡上流行,但其觸發又各有不同。 第一,網絡流行體主要由網絡媒介觸發。這些網絡媒介包括微博、社交網站(SNS)、網絡論壇等。 微博以其便捷、原創、互動的優勢,成為網絡流行體萌芽和傳播的重要平臺。2011年1月18日,宋丹丹向地產商人潘石屹發難:“潘總,我就是個演員沒多少錢,我請你喝拉菲,別再蓋樓了,真的,求你了!”一時間,“××,我就是個××,沒多少××,我請你××,別再××了”成了微博流行語句,“丹丹體”由此而生。由微博而引發的還有“私奔體”。2011年5月16日深夜,新浪微博用戶、鼎暉創業投資合伙人王功權發布微博,宣布為愛“私奔”:“各位親友,各位同事,我放棄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謝大家多年的關懷和幫助,祝大家幸福!沒法面對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沒法和大家解釋,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別。叩請寬??!功權鞠躬”。這條微博在網上引起轟動,網友們紛紛效仿,由此誕生了“私奔體”。于是,“與房子私奔”、“與睡眠私奔”、“與假日私奔”、“與人民幣私奔”,各種“私奔體”版本紛至沓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