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孫佩玲 與新媒體相比,報紙的最大優勢就是專業性、權威性,而報紙的權威性又突出體現在時政新聞報道上。為了提升權威性,都市報也紛紛擴充版面加強時政新聞的報道。 都市報確立主流地位的必爭領域 定位“市民生活報”的都市報素以其內容可讀性、形式多樣性、敘事平民性、版面活潑性的特點而廣受百姓喜愛,也曾因此創造了報業史上的奇跡。 不可否認,諸多都市報曾在創刊初期為了吸引眼球擴張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定位低端,放大社會新聞的市場效果,使媒體的權威性大大弱化。然而,隨著報業市場逐漸走向成熟,讀者的口味越來越挑剔,閱讀品位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變。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喻國明教授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末,都市報進入發展的“平臺期,其表現是,市場利潤微利化的趨勢及社會滿足度、尤其對主流人群(社會行動能力最強、最具社會影響力那群人)滿足度下降。”① 于是,基于市場發展和擴張領域的需要,都市報紛紛用轉型來提升發展的空間,不再滿足于對社會生活表象的掃描,而有志于“引領”社會發展深層的走向,搶占主流渠道、爭取主流人群,進一步追求主流影響力、提高報紙的厚重感,建立權威的話語權。 何為主流?主流傳媒就是“以吸聚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受眾(主要指那些具有較高的決策話語權、知識話語權和消費話語權的社會成員)作為自己市場訴求的傳媒”,②也就是以質取勝的傳媒。 時政新聞作為主流化的重要“指標”,因其報道內容涉及國家、地方的重要政策法規,權威性、影響力以及被關注度很高,成為都市報在爭取主流受眾、確立媒體在社會中的主流地位以及新聞主流價值的“必爭領域”。 從差異化報道中尋找突破口 時政新聞就報道內容來說,包含非常重要的政策信息,新聞價值很高;同時,又與百姓的根本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被關注度極高。這些都決定了時政新聞本身就是一座“新聞富礦”。 但時政新聞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新聞源大多宏觀、抽象;報道內容大多全局、長遠;報道方式大多是“上情下達”的單線發布。而讀者則追求微觀、具體和可讀,更關心個體和當前,更希望互動式的傳播。如果處理不好報道方式方法,即使新聞再重要,也不會吸引讀者眼球。 因此,都市報在時政新聞報道上應該強調差異化,保持自己深入百姓生活采集鮮活素材的作風,與黨報比“市民性”、與新媒體比“獨到性”、與同城媒體比”個性”。 這要求報道必須從市民的角度和生活入手,以平易近人、親切的敘述方式來報道,真正做到“上下夠得著”,③即不僅百姓愛看,還擔負起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責任;不僅要反映社情民意,還通過精心策劃、深入民心的報道,調動起民眾昂揚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