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謠言傳播與“第三人效果”分析 ——以搶購碘鹽風潮為例 □黃 暐 摘要:社會危機爆發時滋生的謠言、流言往往導致群體恐慌、搶購或斗毆等集合行為。日本大地震引發核泄漏危機波及我國國內民眾情緒,由主流媒體傳播“碘化鉀能夠防治核輻射”的報道引發國內搶購碘鹽風潮。此事件的產生與手機媒體的高效傳播、主流媒體的權威效應、國民心理素質以及搶購人群等密切相關。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論的研究框架,筆者對手機謠言的生成機制進行分析,指出謠言與“第三人效果”之間的關系,并提出規避謠言傳播的策略。 關鍵詞:謠言 第三人效果 手機短信 搶購 國民素質 日本大地震導致核泄漏引發我國國內搶購碘鹽風潮。據相關媒體報道,截至2011年3月17日下午,國內各大城市均出現碘鹽斷貨的現象。各大網站紛紛刊發搶鹽人群的圖片和信息。搶購風潮緣起于3月16日—主流媒體一則“碘化鉀能夠防治核輻射”的報道引起民眾的恐慌,不良商家借機炒作,以手機短信散播碘鹽斷貨謠言,繼而引發民眾搶購風潮,搶購行為持續至次日中午。最后,官方以手機短信、網絡媒體、主流媒體等渠道辟謠才終止了謠言擴散,穩定了民心。 這起看似荒謬的搶購風潮折射出很多耐人尋味的東西。首先,中國自古以來并不缺鹽,而且官方一直掌控著食鹽的儲備和銷售。為何鄰國受害,我自恐慌,而且是空穴來風的恐慌?民眾在這起事件中毫無理性思索便加入搶購大軍,或是無意識地成為謠言的二次傳播者,延伸了謠言傳播的廣度,增加了恐慌情緒。其次,稍有科普常識的人即能斷言碘鹽的成分中沒有碘化鉀,碘化鉀能否防治核輻射尚待考證。核輻射是否擴展至國內還未可知,在一切未可知的情況下便輕信謠言,陷入極度恐慌中,真是荒謬至極。其實,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時便發生過類似事件,不法商家炒作“板藍根和醋能預防非典”也導致民眾出現搶購風潮。 從傳播學角度分析該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論對這種因信息傳播而引起“恐慌”的現象具有很強的解釋力。據“第三人效果”理論,受眾傾向于認為傳媒信息對其他人(第三人)的影響更大。在此次碘鹽危機中,受眾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鹽,而是預計其他人會因為碘鹽恐慌而搶購。因此,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結局,就必須“先下手為強”。當群體不約而同形成這種共識時,“恐慌購買”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