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 陳國權 中國內地報社的新媒體做得風生水起,但是香港卻是波瀾不驚,沒有出現幾乎所有報紙都在大張旗鼓地運作新媒體的現象。論發展程度,香港報業的成熟度遠比內地高;論競爭程度,香港二十份日報,在700多萬人口的地方展開白熱化競爭;論報業體制,香港報業的市場化機制非常充分。 但是在香港報業中,新媒體的運作卻比內地要成熟。蘋果的“動新聞”做得相當專業,運營模式也很好,已經形成一定影響,香港報人稱“內地沒有比得上的”。香港報業的新媒體看準了才會上項目,不會跟風,不貪大求全。 在香港,沒有一家報社會興辦明顯不賺錢的新媒體,沒有一家報社會創辦十幾種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沒有聽說一位報社老總說,要讓新媒體來挽救報業的未來,即使香港報業的多元化經營比較普遍與成熟,但也從來沒有一家報社聲稱自己要向全媒體集團進軍。香港報業的新媒體運作相當謹慎。這種謹慎的態度與香港報業的大環境與香港報業的體制機制密切相關。 緊張快節奏的生活 走在香港時代廣場前的街頭,處處可見身著正裝,步履匆匆的人們。香港工作生活節奏非常快,網絡與電視一樣,是最耗時間與專注的媒介形態,人們習慣用一個詞,叫“泡在網上”。玩微博玩得最火的人往往是比較有閑暇時間的人,當然,有些名人的微博是有專人為他們打理,跟有沒有時間沒有關系。因此,香港社會缺乏新媒體滋生的土壤。 報紙提供給人們的是精挑細選的信息,上班路上買上一份,看完一扔,滿足人們碎片時間的信息需求。因此,報紙的風頭在香港才這么強勁。截至2011年6月30日,香港的人口是710.8萬,卻有200多萬份的日報發行量。 另一方面,香港市民生活習慣也更適應報紙的發展。香港新聞聯會會長、世界中文報協前主席張國良認為:報紙的影響力要超過電視,更超過網絡,網絡的空間就變得很小了,報紙加上電視基本上就可足夠滿足人們的傳播接受需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