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愛好者》供稿 以網絡為基礎的各類新媒體的出現,賦予普通公民一種嶄新的角色:新聞報道者。“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因此也成為引人注目的熱門話題,大眾傳媒尤其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如何保持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 何謂“公民新聞”?國外各類媒體有不同的闡釋。如公民新聞網站的先驅——韓國公民新聞網站Ohmynews的口號是“人人都是記者”,強調普通公眾對于新聞信息報道的參與;美國公民新聞網站New West則選擇用“未經過濾的”這個字眼來形容由受眾投稿發布的信息,以此強調這個網站和傳統媒體新聞發稿機制的不同,并對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屬性進行了界定。研究新媒體的美國專欄作家馬克格拉澤(Mark Glaser)認為:“‘公民新聞’就是讓沒有經過專業新聞訓練的普通公眾通過運用新的傳播技術和網絡全球傳播的特點來創作新聞信息,在為傳統媒體提供的新聞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媒體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查證和檢驗。這些工作可能由某個人自己來完成,也可能由很多人共同完成:你可能會在自己的博客或網絡論壇上寫一篇關于自己所在城市某些問題的報道;你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檢驗主流媒體上的文章是否有誤或存在偏見,并給予指正;你可以把自己抓拍到的有價值的數碼照片發布在網絡上;甚至你可以攝制視頻短片發布到像Youtube這樣的網站上。如果親歷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你提供的文字或影像資料甚至可以影響整個歷史。”1 確實,無論中外,都已經有大量的新聞傳播案例說明,被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受眾”能夠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并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他們不僅具有原創能力,也有自主權。這種角色轉換使新聞報道由單向轉向雙向或多向,媒介的受眾資源可以轉換為信息資源。資源轉換使媒體的報道面被擴大了,重要新聞事件發生時專業記者不在現場的缺陷也可以得到彌補。 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公民新聞”對傳統大眾媒體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因為它打破了傳統媒體以往在新聞傳播中的壟斷和特權。在《我們媒體》(We the Media)一書中,丹·吉爾默(Dan Gillmor)這樣總結“公民新聞”對傳統媒體的影響:“草根新聞從業者摧毀了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的壟斷權,并將新聞從說教變為對話。”2 因此,新聞創新,必須面對一個嶄新的社會群體,他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動的“受眾”,而是具有新聞傳播能力的公民。媒體要把他們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和終端實現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分享和思想交流,通過對話實現輿論引導,通過服務實現媒介價值。正如胡錦濤同志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對新聞界提出的要求:“認真研究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深入研究各類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加強輿情分析,主動設置議題,善于因勢利導。”只有深刻地了解今天新聞傳播所面對的社會公眾,真正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傳播習慣,才有可能在新聞傳播中把握主動權,實現傳播的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