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新聞記者》雜志供稿 2011年春節前后,微博用戶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打拐”行動,網友通過各類手持終端拍攝流浪兒童,并將這些影像資料上傳至微博,依靠用戶的大量轉發形成了一次依托微博平臺的、社會廣泛參與的行動。憑借微博巨大的影響力,許多懸而未決的案件得到了及時處理,破碎多年的家庭又找到了親人。一時間,人們贊嘆微博凝聚社會的巨大力量,甚至將微博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不二之選。 然而正當微博“打拐”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虛假信息又一次侵入微博空間,譬如,“4歲男孩劉晨光西安雁塔被拐”、“4歲女童郭佳美遼寧盤錦走丟”、“6歲女孩周萌萌四川彭州被拐”,等等?。這些曾經獲得網友巨大同情并被海量轉發的信息最終被證實是虛假信息,它們要么子虛烏有、憑空捏造,要么張冠李戴、無中生有。其中,“6歲女孩周萌萌四川彭州被拐”最具典型意義。2011年2月14日,眾多網友相繼轉發一則尋女消息:“周萌萌,六歲半,1月31日在四川彭州被拐。”發帖者言辭感人:失蹤女孩很漂亮,大大的眼睛,十分惹人憐愛,“母親因思念過度住院”。網帖短短數天內被瘋轉,引來無數網友關心。事實上,“失蹤女孩”現為6歲的杭州網絡紅人“西子小小徐湘涵”。2月16日,徐湘涵在微博中辟謠:“請大家不要再轉和‘小小’有關的‘打拐’假消息了,把時間花在真正‘打拐’上吧。” 繼去年底的“金庸去世”之后微博虛假信息問題再一次暴露出來,而且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在展現社會良知的“打拐”行動中,它不但騙取了網民信任,也愚弄了參與者的同情心。我們不禁要問,這種被廣大網友不斷轉發的虛假信息到底具有何種特點能夠騙取網民的信任?又是如何使網民甘愿主動傳播而沒有絲毫察覺?面對虛假信息,微博的自我澄清機制為何沒有發揮作用? 一、“微博打拐”事件中虛假信息傳播新特點 與“金庸去世”的假新聞相比,打拐事件中的虛假信息呈現了一些新特點。 首先,打拐虛假信息具有多信源、海量的特點。在“金庸去世”的事件中,由于金庸屬于社會焦點人物,“金庸去世”的消息迅速成為微博焦點,信息關注對象較為單一,核實與辟謠相對容易。而打拐信息本身就是多信源的海量信息,受害者、關注者、同情者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各類來源復雜、內容各異的信息,當海量信息鋪天蓋地時,核實與辟謠的要求較高,即使能夠核實真假,核實后的發布過程也較復雜。 其次,虛假信息傳播的慣性較強,即使信息已經被證實為虛假信息,轉發仍在繼續。比如“周萌萌”這條微博信息在2月上旬已經被發現是虛假信息了,但是,到2011年2月22日,這條信息仍有人在轉發。由于虛假信息傳播的慣性較強,在缺少前后語境的情況下,輿論的尾巴依然會影響后來人的認知與行為。 第三,微博“自澄清”機制啟動慢,傳統媒體充當了辟謠的主要力量。在“金庸去世”事件中,通過閭丘露薇等知情人的正式公布,以及相關轉發人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辟謠,這種微博“自澄清”機制一度被認為是微博防止虛假信息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這次打拐虛假信息傳播過程中,微博“自澄清”的機制幾乎沒有啟動,前面“周萌萌”的信息在被轉發了幾千次以后仍然無人出來辟謠。由于微博的議題轉換很快,當微博用戶意識到這個虛假信息時,微博輿論焦點已經轉移到其他地方了,微博對打拐虛假信息采取的辟謠措施實際上在輿論焦點過后才出現。 |